试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融资风险及监管对策

时间:2022-08-26 01:49:52

试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融资风险及监管对策

摘要: 2013年,银监会相继下发了8号、10号文,影子银行部分业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监管。但是,它存在的高杠杆率、流动性风险、信用违约风险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指引,才能促进金融业多元化健康发展。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融资形式进行了风险分析,并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缺乏的有效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对策

一、影子银行的起源、定义及发展规模

影子银行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影子银行,当2008年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时,影子银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了“影子银行”一词,并被广泛应用。麦考利之所以提到“影子银行”,则要追溯到2004年。当时,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使美国步入加息周期,到2006年6月基准利率已上调了425个基点,最终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逐步萎缩,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也开始出现。为了规避风险,许多贷款机构就发明了一种金融衍生品,把钱贷给收入低,信用差的人。在此之前,贷款机构将可能会坏掉的资产打包,并在打包之前找信贷评级机构,想办法得到AAA等较高的评级。可一旦投资者意识到投资的是毒性资产,美国大型经纪自营商便开始遭到赎回和挤兑。最受关注的案例就是,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在短短几天内就失去了流动性,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随后雷曼兄弟破产,其流动性差且没有偿付能力的高杠杆机构开始倒闭,所以才导致后来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从此,“影子银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了严格的监管。

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从三个层面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定义:在广义上,影子银行体系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在狭义上,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等。

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监测结果表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影子银行迅速扩张,英、法、美、日、韩等11个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非银行信贷中介)总资产由2002年的2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0万亿美元,增幅为117.4%;金融危机期间,影子银行的规模有所收缩,2008年底为47万亿美元,2010年底又回升至51万亿美元。总体上,影子银行规模占金融业资产的比例大约为25%-30%,但不同国家差异很大。而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业内一直没有权威的数据。据标普估计,截至2012年末,中国影子银行调整后的信贷规模为22.9万亿元人民币(约合3.7万亿美元),相当于2012年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的34%,占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4%。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融资形式及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主要有三种形式的融资。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第三类是民间金融,如“民间借贷”等。

(一)银行表外业务

银行表外业务是指不计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业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

1.银行理财产品。它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资产管理计划,这种投资方式中,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不受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75%的贷存比监管指标的约束,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因此,当银行通过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绕开利率管制和贷款规模控制筹得资金用于表外资产融资时,却蕴藏着巨大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比如理财产品发生亏损时,银行或许需要承担这部分亏损;或者由于违背了事先的隐性担保而需要承担声誉上的损失;同时银行“发短投长”的期限错配承担了流动性风险。

2.委托贷款业务。它是指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对于银行而言,它不仅能逃避信贷监管规模,而且还能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却不占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对于资金充裕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为获取更大的收益,常通过银行将较高的利息以委托贷款形式转贷到贷款难、融资难的中小企业中去,获取较高的利差。比如中国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在2011年二季度就有四分之一的税前利润来源于放贷业务。虽然高利率的委托贷款可以为委托方带来高的利息回报,加快企业闲置资金的流动,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但其中暗藏的风险却不可小视。由于借款人经营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或者借款人自身因素,借款人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不能预见,一旦借款方出现违约,风险则需要放贷方自身承担,最终传递到银行,银行则面临因前期提示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声誉风险。

(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指除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机构,它不接受存款但可以向第三者借贷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

1. 小额贷款公司是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只贷不存”的金融机构。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能够填补农村金融领域的空白,而且门槛极低,因而受到地方政府的鼓励,但是在发展中却良莠不齐。少数小额贷款公司不仅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内控机制,而且超出经营范围违规经营,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例如内蒙古的5家小额贷款公司就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违规发放高利贷而被关停。而且,在目前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个别地方贸然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比例和经营范围,也有可能会放大风险。

2. 担保公司是向相关银行提供担保,从而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中介性公司,即以担保公司的信用为客户的经济活动提供各类担保服务。在缺乏规范和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担保公司抽逃注册资金、截流客户贷款和保证金的案件屡见不鲜。北京知名担保公司——中担担保因违规截用客户贷款而出现危机,在担保业内引发了不小的地震,此后该担保公司实际控制人“跑路”,留下的债务窟窿高达13亿元,涉及290多家企业。此外,部分担保公司还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非法从事地下钱庄生意、高息放贷屡禁不止。

目前,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重视风险控制,它不仅承担着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还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发展壮大都存在一个基本特点:其融资渠道最终都高度依赖银行体系提供的流动性,一旦发生个体经营困难,将为银行体系带来反向冲击,甚至可能动摇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与资金的提供者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银行体系的发达程度具有替代关系,同时还受制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尽管民间金融本身并不涉及银行,但大多数资金的源头仍来自银行,只是贷款经过挪用和多次转手后,逐步脱离了银行的视野,一旦债务链断裂,很可能导致银行借贷变为坏账。一方面,由于银行的部分企业客户背后债务关系复杂,如果其从民间高利借贷,那么民间借贷风险很可能通过企业的担保链和债务链向银行体系传导。另一方面,在个别非法集资案件中,屡屡有银行员工参与其中,部分银行资金被卷入到民间借贷的泥淖中。同时,民间融资市场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正常的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行为交织。如温州、鄂尔多斯、江苏泗洪等多地出现民间融资链条断裂事件,为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敲响了警钟。因此,民间融资隐藏着较大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宏观调控的力度,可能对银行业造成冲击。

三、进一步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

一是及时把握市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制度,引导影子银行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二是取消一些不符合市场竞争与发展要求的管制措施。如存贷款利率管制、贷存比监管要求等。三是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透明度,尽可能降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四是积极推动影子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强化资本约束机制,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

(二)明确监管主体,扩大监管范围

一是设置中央银行作为影子银行的登记主管机构,银证保监作为影子银行的监督机构,明确各自的监管范围和职责,同时推进“一行三会”的政策协调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形成监管合力。二是将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全部纳入监管范畴,全面覆盖监管对象,创新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有效规范业务,防范金融风险。

(三)搭建数据统计综合平台,建立分类管理数据库

一是由“一行三会”共同研究开发影子银行融资信息统计系统,将影子银行的业务规模全部纳入金融统计范围,并统一统计口径,建立数据统计及动态监测分析共享平台。二是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机构类型和业务范围,建立分类管理数据库,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分析管理和监管部门市场判断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三是建立与国际组织及各国有关机构之间识别影子银行与监管措施信息的采集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并及时监测。

(四)建立风险预警及动态监测机制

一是建立宏观审慎视角的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性监测评估,如将影子银行杠杆率作为宏观审慎性约束框架的一部分。二是加强预防性监管。主要包括建立严格的注册登记制度、促进资产与负债结构的期限匹配、有效规范金融产品创新、限制部分业务活动和贷款集中程度等。三是密切关注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研究衡量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制定应对风险的措施;四是定期评估不同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水平,确定适度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强度,实现动态监管,将风险较高的影子银行机构纳入审慎监管范围。

(五)加强信息披露程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一是中央银行应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定期汇总、分析并市场数据。二是监管部门应负责监督影子银行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建立信息披露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三是“一行三会”应共同设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影子银行机构、产品和交易方式、融资规模等。

参考文献:

[1]李安安.欧美金融监管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北方法学,2012(5)

[2]林琳.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对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研究[J],金融纵横,2012(8)

[3]王胜邦,俞靓.影子银行定义、监测和监管改革[J],国际金融,2012(9)

[4]李昊轩.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2(10)

[5]陈希凤,李亚奇.影子银行运行模式及影响研究[J],青海金融,2012(10)

上一篇: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葡萄酒评价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殊行业融资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