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下降给初中体育课改带来的反思

时间:2022-08-26 12:49:16

学生体质下降给初中体育课改带来的反思

摘要 初中体育课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体质发展的规律,但并未根本扭转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应建立行政问责制,确保足够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加强在职培训,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关注,家长积极配合。

关键词 学生体质 初中体育 课程改革 问责制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体育课程也在此背景下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包括体育课程名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2年初,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该版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初中体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毫无疑问,初中体育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体质发展的规律。但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因为初中体育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根本扭转。2011年9月,体育总局公布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调研结果虽然显示我国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仍存在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等情况。①2012年10月29日,在第五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启动式上,许多中学生仅仅绕着标准田径场行走一周,立正站立,参加完简短的开场仪式,就东倒西歪,瘫倒在地。②中小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界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改进初中体育教学的三点具体建议。

1 建立行政问责制,确保足够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

多数学者都认为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关键的环节是抓好体育课质量,搞好校内外体育活动。③其中,保证足够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对于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却是最薄弱。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总理针对学生体质问题就曾明确要求,全日制在校学生每天应参加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体育活动。但正如2006年12月23日,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在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体育与健康被忽视。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见升学率,不见近视眼,体育教师可有可无,体育设施缺乏投入,体育课程随意挤占,学校体育活动缺乏生机活力。”④

为了解决我国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都严重不足的问题,2011年7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必须把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并接受地方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中小学如违反相关规定,将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被“一票否决”。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强调的力度越来越大,调子越来越高,但的确很难落实。究其原因,根子是在应试教育,在缺乏问责机制上面。对一名中学校长而言,抓好校园体育活动远不如抓学校的升学率来得直观和实惠。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终身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不可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升学率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关系到能否获得社会与家长的认可。因此,我们司空见惯的情况是,上面发了一些文件,各校做一些形式工程,并准备能应付检查的文件。

初中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前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身体与心智发育的阶段之一。为了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行政问责制,以确保足够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直接负责督促其所属部门和所管辖的初中学校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对于故意或者由于过失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要及时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此外,鉴于初中校园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课外体育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中学校园体育活动安全条例》,明确规定事故预防、事故责任认定、事故处理办法、伤害赔偿和保险机制,以减少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2 加强在职培训,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

在各种影响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中,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毫无疑问,一位理论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对于执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和校内外体育活动能够起着十分关键的积极作用。

目前,无论是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还是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我国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十年前、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达到了与时代和初中体育发展相适应的要求。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从容自如。同时,随着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现代多媒体体育教学方法的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充电,继续学习,才能及时准确地将各种体育信息、知识传播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他们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使他们乐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锻炼。

此外,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更要有职业理想和追求,要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热情地传播真理、勇敢地坚持真理,也是体育教师思想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应做到尊重学生、态度友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影响学生,并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育内容。

但由于初中体育处于一个比较边缘和尴尬的地位,体育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参加在职培训,有些学校的领导甚至还阻止体育教师进行继续学习。⑤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体育教师提升自己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强的积极性和可行性。

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制定规划,保证经费,尽量贴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保证培训质量,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并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考虑到各校的实际情况,培训的方式可以十分灵活,如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经验交流,组织观摩研讨和问题研讨与网络服务等。在培训中应注重运用理论与技能、实践与考察、对话与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学校体育的热点问题,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学科知识、课堂及业余体育训练、有效的教学及训练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并在培训中让教师分享经验,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3 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关注,家长积极配合

要想切实提高初中学生体质,光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关注,家长积极配合。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初中学生获得更加充足的营养,加之不良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超重和肥胖现象。近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此外,独生子女政策虽然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但也容易使家长产生对孩子的溺爱。这些不良的因素相互作用,加剧对学生体质的不良影响。

为此,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民健身体系。在社会上,建设更多社会体育健身场所,积极促成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宣传,使他们自觉、主动地督促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与生活习惯。

值得指出的是,初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总会有遭到失败、遇到挫折的时候,当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时,同时也就发展了意志品质,并且往往有助于其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一个人离开意志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不会有坚定的决心和恒心,也就不可能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身教胜过言教,如果家长们萎靡不振,那么孩子们也难有焕发向上、蓬蓬勃勃的精神;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坚持原则,持之以恒,那么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对困难不妥协、不屈服,能忍耐、能坚持的意志品质。因此家长以自己榜样教育学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读者的思想是宝贵财富 下一篇:对现代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若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