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8-26 12:04:47

试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语文”肩负着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是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本文拟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谈谈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从1978年开始,在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的倡议下,全国高校陆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然而近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高度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教育,而语文教育则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主,对于大学语文一类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外,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技能性的应用性的课,为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关心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正日益渗入学生的深层意识。在许多高职院校,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直接有助于找工作,一些大学生就选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而像《大学语文》这样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无人问津。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正呈“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制上不重视,地位不明确,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第二,课程性质不明,定位混乱,教学要求低;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趋向年轻化。语文课程这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与其所肩负的重任及它本应有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这种边缘化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必将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有效的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是要开发适宜的教材。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精神培植的重要材料。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可谓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语文教材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文学作品,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教材,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高职语文教材可分为通识部分、专业部分、实践(或活动、项目)部分、拓展部分。

通识语文教材的开发主要是在浩瀚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选取思想、艺术价值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建构学生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和作品。通识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原则主要是: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尊重意识,体会生命的珍贵,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合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植学生诚信、友爱、坦率、真诚个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的文章和作品。教材框架可按“生命”、“自然”、“爱国”、“诚信”、“友情”、“合作”……来安排。

专业语文教材应按专业分模块来开发,其开发的主要原则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这一特点,按专业岗位,分体例,分模块来编写教材。并且选取那些即能针对专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人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如:艺术类专业模块开发《中外文学鉴赏》;医学类模块开发《医古文》;营销类模块开发《演讲与口才》;工科类模块开发《常用应用文写作》;文秘专业的可开发《公文写作》等。教材的选材是根据专业岗位来进行筛选的,如旅游专业的语文可开发《旅游文学鉴赏》(或“世界地理文学”),选取有关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和文章。

语文实践教材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工作中的一些专项项目等开发的教材,可编写《语文与实践》(实习教材)。该教材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语文实习周(或活动课),或穿插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专项活动中使用。目的是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会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实践教材的结构可以按实习类、社会实践类、专项项目类……来安排。每一类的材料内容一般按活动或项目的申请、活动或项目的计划(方案)、活动或项目的总结(交流)的实践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来安排。

人文素质拓展的语文教材,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发的具有“宽”特征的选修课教材。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可开发《审美教育》、《演讲艺术》、《公共关系》、《新闻写作》、《电影赏析》、《中外文艺作品赏析》、《普通话》等等人文素质拓展语文教材。

2.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的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为语文教师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依托。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有重大作用。教师尤其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重视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引领学生读孟子,领略“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读范仲淹,领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读文天祥,仰慕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递。并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语文教师要注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个性化性格,要改变原有的那种“一言堂”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转变为互动合作者。

如案例分析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再如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认识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情景式教学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把理论问题拟人化,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还有学导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等。不管语文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会得到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与生活,与工作以及各类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它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高职教育拥有大量的动手技能训练的实习、实训的实践活动,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要把语文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培育。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语文实习周等实践活动中,应根据语文教育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目标,按配套的语文实践教材内容,有计划,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要利用实践活动所提供的真实环境,活生生的合作伙伴,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成就感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3.改革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凸显人文精神的理念。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凸显人文精神,就应该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社会。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还应该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其次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纠正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偏差。加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第三是评价内容激励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上一篇:试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下一篇:论高职英语教学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