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方言语法探究

时间:2022-08-26 11:43:02

思茅方言语法探究

摘 要:对思茅方言的研究,前人主要集中在语音描写及词汇收集上,而对语法关注较少。故此,本研究以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为基础,对思茅方言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街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思茅方言中的部分语法现象,希望对该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思茅方言 词法 句法

一、引言

思茅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最主要的集散地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中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是普洱市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连接东南亚的交通枢纽。思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描写和词汇收集上,语法研究仅散见于本地谚语、歇后语及思茅话标音故事(杨应春,2002;云南省思茅县地方志编纂委会,199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会,1989),故此,本研究以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为基础[4],对思茅方言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希望通过对该方言语法现象的分析为思茅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帮助。

二、词法特点

(一)重叠构词法

1.不同词性的词语重叠后构成名词

思茅方言中,存在部分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重叠后构成名词的现象。 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从表1可知,思茅方言的名词重叠字组之间有联系,三字组建立在二字组基础上,它们的重叠部分多与普通话加“子”“儿”的名词对应,三字组(ABB式)中的“A”可以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另外,二字组中的(1)类语言现象虽然词语较少但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属于思茅方言特色。

2.不改变词性的动词重叠式

A.动词单纯重叠

思茅方言动词单纯重叠(限于两字组)的形式与普通话完全相同,除了表示普通话意义中行为的短暂及尝试以外,还可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可理解为“V完”。

(1)我吃吃你呢豆浆米干!(表示行为的短暂及尝试)

(2)我吃吃饭再去找你。(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

B.带附加成份的动词重叠

1)“VV瞧”。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尝试,与方言动词单纯重叠(两字组)相同。

2)“干V干V”或“干V十V”。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持续或反复。此类动词的使用往往表示说话人的负面态度。

(3)这个小娃一天就是干跳干跳(或干跳十跳)呢,不好好学习。(表示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或抱怨)

(4)你不要在那点干嚷干嚷(或干嚷十嚷)呢啦!(表示对说话对象行为的抱怨)

3)“V的V的(V呢V呢)”。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或持续。

(5)她说的说的就哭起来啦。

(6)这个橘子是,摆的摆的就烂掉啦。

4)“V了V”。表示动作的程度加深,时间延长。例如:哭了哭;叫了叫等等。

3.不改变词性的形容词重叠式

与普通话相比,思茅方言中较有特色的形容词重叠形式为:

A.双音后叠。双音节词中后一音节重叠后构成双音后叠,它表示程度加深。

热乎――热乎乎 害羞――害羞羞 害怕――害怕怕

B.带附加成分的重叠

1)附加成分重叠后与单音节形容词构成三字组重叠。例如:

凉荫荫(凉爽) 乱麻麻(混乱) 烂喳喳(破烂)

2)“老A八A”。表示程度加深及说话人不悦的情绪,但“A”的反义词不能构成此式。例如:

老高八高(很高) 老重八重(很重) 老多八多(很多)

3)“A了A”。表示程度加深,“A”的反义词也能构成“A了A”式。例如:

高了高 矮了矮 胖了胖

4)只有重叠这一形式,重叠后构成形容词。这个属于思茅方言特有现象。例如:

日戳日戳(指不停地瞎忙) 二麻二麻(指喝醉酒后的状态)

(二)附加式构词法

附加式构词法是一种以实语素为词根加上词缀来构成新词的重要方法。在思茅方言中,存在与普通话附加构词法差异较大的词缀,现将主要构成名词的词缀归纳如下。

三、介词

思茅方言中有许多地方特色介词,这里主要介绍“跟”“挨”“帮”“着”“尾”“去”等六个。

1.表示“为”“替”之义,可用“跟”“挨”“帮”三个介词,它们意思相近可以互换。

(7)你去菜市场记得跟(挨、帮)我买棵白菜。

(8)她下下都跟(挨、帮)他着想。

2.表示“给”,后接介词的对象,可用“跟”。

(9)王老师跟我们班上英语。

(10)我爹跟我妈买条红裙子。

3.表示“向”之义,可用“跟”“挨”“给”“问”表示,但“给”使用相当特殊,它搭配的动词仅限于“借”,宾语只能是“钱”。

(11)他昨天跟(挨、给、问)我借掉一百块钱。

(12)报纸么跟(挨、问)你爹要嘛!

4.表示“像”之义。可用“跟”“挨”表示,但“跟”更常用。

(13)你跟(挨)你妈一样手巧。

5.表示“把”之义。可理解为普通话中的“把”字句。

(14)他挨碗打烂了。

6.“着”表示被动,构成被动句。

(15)他着他爹打啦。

7.“尾”表示“跟从“之义。

(16)你尾的他去嘛!

8.“去”表示“到”之义。

(17)塞去哪跌掉啦?

上述例句表明:思茅方言介词“跟”“挨”使用频率较高,语义较为丰富,位移目标多为人物性目标。(李桂梅,2009)

四、句法特点

思茅方言中句子的语序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在句型标志词的使用上却比普通话丰富,下面将重点围绕几种句型展开讨论。

(一)比较句

1.平比。比较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常用“和”“跟”“挨”三个连词连接句子,语序与普通话相同。

2.差比。比较的事物之间其特征或情况具有差异性。差比往往用“得”“比不得”连接。“”是“不有”的合音,表否定。

(18)这个得那个好。

(19)这个呢个子比不得那个。

(二)“给”字句

1.“给”做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构成被动句。

(20)盘盘给他打烂啦。

2.“给”作助词,相当于“了”。

(21)等给半天,他都来。

3.“给”作介词时需与动词“给”连用。

(22)昨天挨面条给你,我就回家啦。

(三)被动句

思茅方言中,被动句的构成除根据意思判断外,还有三个标志词、“被”“给”“着”。其中“着”使用频率最高。

(23)他被(给、着)老师批评了。

(四)充当语气助词的“是”“来”“去”字句

“是”“来”“去”除了做动词以外,还可以做语气助词。“是”作语气助词,一般表示埋怨。“来”做语气助词,表示惊讶、感叹。“去”作语气助词多放在句尾。

(24)这个人是,搞么又走啦?

(25)买这种多来,你吃得完?

(26)你去哪跌去?

(五)“口格”字句,用于构成疑问句,且普遍存在于云南方言中。

1.用于一般疑问句

(27)你去梅子湖玩了,口格是?(你去梅子湖玩了,是吗?)

2.用于正反疑问句

(28)你刚刚口格是去逛街?(你刚才是不是去逛街?)

(六)“在”字句

“在”用作介词和动词时与普通话相同,可是“在”作动词时也可表示“玩,居住”义,这是思茅方言的特色。此类句型的使用仅限于询问地点是否好玩或好居住。

(29)你们思茅口格好在?(你们思茅好不好玩/居住?)

思茅方言在重叠构词法、附加式构词法及句法上除了与普通话相似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如后缀“果”的用法,疑问句的“口格”字句,差比句的标志词“得”以及充当语气助词的“是”“来”“去”字句等等。相信这些现象除了能为思茅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资料外,也能让人们通过方言这块活化石来了解思茅的地域文化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思茅市太平街居民雷秀英、雷成仁、彭文丽、丁琼、周贤在笔者调查过程中给予了热情积极的配合,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杨应春.思茅方言区普通话语音学习难点探究[J].思茅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云南省思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思茅县志[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八:汉语方言志)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黄伯荣等.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5]李桂梅.“向”的目标指向图式和“往”的空间定位图式――汉

语介词“向”和“往”的区别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杨林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 650093)

上一篇: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下一篇:“三、四”同现嵌格成语之贬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