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自治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8-26 09:14:03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调查研究

【项目基金】本课题由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地理研究专项资金资助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

>>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节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超前谋划 狠抓落实 黔东南自治州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 黔东南自治州香禾水稻品种区域试验 让民族文化进校园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及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普九”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对策研究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发展育新人 谈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 振兴民族文化与“京剧进校园”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 迪庆藏族自治州玛咖种植现状调查研究 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新途径、新方法研究 做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植民族精神于学生心中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房屋建筑为例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人类学考查 贵州黎平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调查研究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调查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项目基金】本课题由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地理研究专项资金资助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为视角,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对认识和态度、开展内容和形式、教材、师资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关键词】民族文化校园传承保护黔东南州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濒临消失或失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地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2002年8月,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委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把民族民间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既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又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对黔东南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黔东南州民族教育的发展,对其他地区民族教育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定贵州省黔东南州作为研究区域,民族文化进校园为研究对象,重点选取了州内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具有典型代表的八个县市为调查点,这八个县市分别是凯里市,以苗族文化为代表的台江县、雷山县、丹寨县、黄平县,以侗族文化为代表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这八个县市的民宗局和教育局为必定调查部门,学校则由于数量过多,选取了近30所学校的相关领导或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16所学校的300名教师和8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16所学校按类别可划分为:小学4所,初中5所,高中3所,职校4所;按所在地区级别划分为:县城8所,乡镇8所[]。调查内容包括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形式、做法、具体过程、成效、存在问题、发展建议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大量民族文化类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田野调查法:深入到黔东南州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局、民研所调查了解具体实施情况。

3.访谈法:与学校校长、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全方位了解实施状况。

4.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教师问卷发出300份,收回263份,回收率达87.7%,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为82.3%;学生问卷发出800份,回收796份,回收率达99.5%,有效问卷792份,有效率为99%。这16所学校里面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所涉及,调查更加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现状

(一)态度和认识表1

教师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赞同度从表1可以看出,非常赞同与较赞同的占了82.2%,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赞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这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表2

学生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态度 从表2可以看出84.2%的学生对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持支持的态度,这与访谈调查的结果一致。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活动的顺利开始和教学效果。

(二)开展内容表3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主要体现在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民族体育等方面。民族音乐主要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黔东南原生态歌曲为主;民族舞蹈主要把反排木鼓舞、芦笙舞、锦鸡舞、板凳舞等引入课堂;民族工艺主要以民间工艺美术、绘画、刺绣、蜡染为主;民族体育主要以摔跤、抢花炮、高脚竞速、押枷、独竹漂、射驽为主。

(三)开展形式

黔东南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开展的形式主要有:

1、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平常的音体美课程当中,州教育局明确要求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课时要占到音乐学科内容的20%,将民族体育纳入到体育学科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则以民族工艺为主。

2、课余时间开设民族文化兴趣小组和组建学校文艺队,教师会进行统一的指导。

3、各学校每班每周开设一到两节民族文化地方课程,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历史等。

4、学校或各级部门组织一些活动或比赛进行民族文化学习成果的汇报和展演。

5、针对乡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利用母语(少数民族语言)对汉字注音释意。

6、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班或艺术班,招收的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凯里学院从2007年开始办五年制少数民族民间传承艺术班,招收本州初中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

(四)教材情况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使用的教材有5种,省编教材、州编教材、县编教材、校编教材及教师自编教材。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中发现,黔东南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有材的学校还是占少数。问卷调查的247名教师中,关于本校是否发放有民族文化教材,其中50.2%的教师选择没有,仅有27.5%的教师选择有发放材。大多数学校还是主要依靠教师自己去找相关内容来上课,用教案来教学,而且在那些有教材的学校中也只是部分学生有教材,这与各县和学校的经费有密切联系。问卷调查的792名学生中,有80%的学生选择希望学校给他们发放统一的民族文化教材或读本,但由于受经费的制约,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困难重重。

(五)师资情况

关于师资情况,笔者将从师资来源、培训情况、教学任务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师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本校爱好民族文化,并有相应专长的教师专职或兼职负责这项工作,其中以兼职的居多;二是聘请歌师、乐师等民间艺人到校任教。三是聘请民族、文化、旅游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中小学讲学授课,以弥补学校教师不足。通过调查总体来看,各学校上课主要还是靠爱好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老师来兼任,可以说师资还存在缺口,师资队伍不健全。

培训情况方面,各级相关部门虽然都有开展过师资培训,但培训次数少、人数少、时间短,大部分教师都是靠自学和请教他人来不断完善自己,教师专业性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方面,很多教师都是兼职负责民族文化进校园,他们本身还要负责其他课程的教学或学校其他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无法有更多精力来负责民族文化工作。

四、黔东南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基础不足

黔东南州各县市由于经费困难,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资金聘请民间艺人到校教学;教师工资低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乐器、教材、服装等基本教学资源;学校活动开展次数少、水平低、规模小,很多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文化。由此可见,物质基础不足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受到限制,开办难度增大。

(二)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性

黔东南州总体开展成果较为突出,但由于各县、各学校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导致开展效果和水平不一。黔东南州16个县市相比较而言,岑巩、锦屏、天柱、镇远、施秉、三穗等地开展取得的成效不如黎平、从江、榕江、台江、雷山、丹寨等地丰富;各级各类学校相比较而言,小学和初中整体开展最好,职校次之,高中由于升学压力,导致开展成效差一些,发展不平衡。

上一篇:浅析初中英语的反思性教学 下一篇:学术英语“任务型3P教学法”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