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卷谈物理学科复习

时间:2022-08-26 08:41:05

从高考试卷谈物理学科复习

2009年以来,福建省高考理综试卷开始由本省自主命题,4年来,物理学科的命题工作者认真摸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使得高考试卷的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的福建高考物理卷就是较为成熟的试卷,认真分析、总结其特点,对于指导今后的命题工作和一线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一、2012年福建高考物理试卷的特点

2012年我省高考物理试卷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全卷难度较适合,深受广大一线师生的欢迎和认可,也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

2.题型稳定,与《考纲》和《说明》吻合,维护了《考纲》和《说明》做为中学教学方向标的地位。中学师生的教与学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不必要的折腾。

3.试卷突出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杜绝繁、难、偏、怪的试题,落实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真正体现教改的理念。

4.全卷有两个亮点。其一是:实验题(1)虽为陈题,但陈中出新,试卷通过考查双缝干涉实验中仪器的安装、调节、条纹的计算等,较全面地检查学生有否真正做过该实验,引导中学教学重视真正的实验。(2)通过考查实验电路的连接,万用表盘示数与档位的对应读数,1/U-1/R图象求解电源的电动势等,较深入地考查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尤其是最后一步,要求学生具备将实验方法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迁移以及较强数形转换能力。其二是第22题是道信息题,考查电磁感应产生的涡旋电场对带电球所做的功,该知识中学物理没有学过,学生需通过对试题题干的阅读,获取相关新知识,并将其与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构建。具体说,求解本题,学生必须:①从题中知道变化磁场的周围空间中会感应出涡旋电力线;②要能判断出这些涡旋电力线的中心位置和所在平面;③要将涡旋电场这一新知识与已学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联系起来,并改写法拉第定律的新形式(E·2πr=ΔΦ/Δt)。

因此,本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新旧知识的融合构建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这样考,能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否感受“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进行迁移应用,引导中学教学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当然,试卷也有不足之处:①有些地方文字表述不够简洁,流畅和准确,如,14、15、16、17、19、22等题;②有些试卷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如,18题,金属环穿过条形磁铁时产生的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波形应与环刚下落的高度及磁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和强度有关。因此,波形应该是多种可能的;又如第20题,置于在加速旋转转盘上的物体,其所受的摩擦力应包括向心方向(f向=mω2r)和切线方向(f切=mβr,β为角加速度),而参考答案仅考虑向心方向,这是错误的;③全卷考查知识点分布不合理,影响试卷的覆盖范围,降低试卷的效度和信度,如,16、20、22题均考及圆周运动,16、17、21题均考及功的计算,14、22均考及电磁感应。在只有13道试题的试卷中,如此重复必造成其它知识点难以考到,这是很不应该的。

二、自主命题四年内,各知识点出现的情况

表1中录出2009年以来福建高考物理卷各题中出现的知识点,从表中可见:选择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①圆周及天体运动,②交流电、变压器及远距离输电,③匀强电场性质,④机械振动与机械波,⑤牛顿定律的应用,⑥电磁感应,⑦光的反射、折射、色散、衍射、干涉、偏振,⑧一道学生未曾学过的信息题。实验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①用电表测电阻或电动势和内阻,②有关打点计时器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计算题出现频次最高的是:①带电粒子在磁场或复合场中的运动,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③动能定理的应用。选考题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动量定理、原子物理。

表1

三、如何复习迎考

高考理综物理试卷由于受题量、考试时间、难度系数的约束,还得顾及力、电、光、热及原子物理等各大知识板块的分布,也得尽量覆盖更高的知识点(如力学中的振动、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更要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因此,其知识点变化的余量不化上述统计的四年来各知识点出现的频度特征,将会在今后的试卷中继续得到体现(除非高考的形式及教材内容发生大的变化)。

针对高考试卷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高效地制定复习迎考策略,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保障。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1.高考试卷中等以上难度的试题一般会放在动力学和电学上,因此,对于振动与波、光学、原子物理、动量守恒、热学等知识内容的复习,不必挖得太深。只要让学生按课标掌握即可。

2.想方设法,确保基础分的获得。像:圆周或天体运动,交流电,变压器及远距离输电,匀强电场的性质,振动与波,光的特性,原子物理等知识内容,在总题量只有13题的高考试卷中,起码出现5题,分数占30分以上,这些内容的试题一般均是中等难度以下,只要切实理解这些概念、规律,不必做很大的拓展和练习,获取这些分数是容易。因此,高考复习工作首先要确保这些分数的取得。

3.立足基础,破解难题。高考试题是千变万化的,想通过在题海撒网来网住高考题,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大量的试题练习,会使师生疲于奔命,养成学生不求甚解,盲目套用方法的习惯,削弱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无法适应新题,试题情境一变,学生就束手无策。有的教师想通过猜题的方法押中高考题,其命中的概率也是很低的,而且会给学生前瞻性的期待,一旦期待破灭,学生就会乱了方寸,失去了应有的水平。因此,这两种复习策略都是得不偿失的。事实上,高考试卷中上难题大都放在力学和电学,而且不单纯是静力学,也不单纯是运动学,多为动力学问题或是动力学结合电磁问题。因此,考前复习的要点应放在这些知识点的概念的理解,定理定律的适应条件分析,以及基本解题思路的展开上,切忌追求多而泛的蜻蜓点水式的复习方法。一句话,就是要立足基础,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破解难题。

4.要重视信息题的复习训练。首先,必须明确信息题是近期高考命题中的热点。我省自己命题四年来,每年均有一道以上涉及中学生尚未学习内容的信息题。查阅全国试卷,该类试题出现的频率也是很高的,估计是考虑到该类试题能考查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检验新旧知识融合建构的思维品质,以强调今后适应知识暴涨和社会发展需要,纠正现有中学教学偏重势利(有考有教,无考不教)的弊端。因此,高考试题出现信息题不是偶然的现象,而几乎成为常态。广大师生务必引起重视。

解答信息题与解答一般情景新颖的试题不同,一般情景新颖的试题只要求学生对新情境进行物理模型的构建,之后即可以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而信息题即涉及学生未学的知识,也涉及新颖的情境。由此,即要求对新情景进行建模,也要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并立即进行应用,相比之下,要求是较高的。因此,高考复习必须对这类试题进行适当的训练,具体要解决如下问题:

①仔细审题,大胆接受题目给予的信息。高考考试的时间是十分珍贵的,但再珍贵也要舍得花时间来准确读明题意,这是解题的前提,题意理解错,全盘皆错;信息题中所给的信息,学生要大胆直接接收应用,不必怀疑(哪怕题给的信息是不正确的,也照用不误。2011年福建卷第22题,题中所给的粒子运动轨迹就不是完全正确的,但试题照用不误),不必证明(除非试题要求证明,否则要浪费大量的时间)。

②及时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信息题中所给的新知识、新结论,不是解答该题所需的全部知识,试题要获得完整解答,还得要求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将新知识建构于旧知识得体系中。

具体说,就是既要认同新、旧知识均为正确,又要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关系,使它们互不矛盾、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例如2012年全国卷的“已知球壳物质对壳内物体的万有引力为零,求地球上深为H的矿井底的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加速度大小。

在该问题中,给出球壳物质对壳内物体的万有引力为零这一新知识,但球壳内的物质间的引力问题还是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一旧知识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球壳对壳内引力为零这两个知识结论都是正确的,都要求学生认同。并努力使它们相互融合。

③利用新知识的适当条件,帮助建立物理模型。信息题中给出的学生尚未学过的新的知识结论,有其适应的条件或范围,这些条件或范围,正是启示我们将试题的情境转化成物理模型的重要信息,是解答试题的切入点。

例如上面提到的关于求解矿井底处的重力加速度的试题中,试题给出球壳对壳内物质万有引力为零这一新知识,这一新知识的条件是球壳,结论是:壳对壳内的物质万有引力为零。显然,这一新知识是给我们求解矿井底加速度服务的。如果学生能从“球壳”这一新知识的条件出发,将地球从矿井底处进行分割,使其一部分成为矿井底上的球壳,另一部分是矿井下的球,井底上的球壳部分引力用题给的新知识求解,井底下球的引力用已熟知的万有引力公式进行求解。试题即迎刃而解。

总之,复习训练信息题,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而要在解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解答这些试题的方法,并形成较熟练的习惯。

5.教给学生应对表述不太规范,科学性不太严谨的试题的方法。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高考试卷命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理解试卷的不足或错误是难以避免的,省内自主命题,命题者大都来自中学和高校的一线教师,是临时抽调的,他们与我们一样,平时均有自己繁重的工作任务,命题只是他们业余的工作,要使试卷十全十美难度更大。因此,出现表述不严谨,不规范,科学性顾及不够的现象在所难免。既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要求学生有应对的心理准备和作答的方法。

例如2012年福建卷第17题:“图1所示,A、B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剪断轻绳,问:从剪断轻绳到物体着地,两物体的速率变化,机械能变化,重力势能变化。”在这一试题中,轻绳剪断后,A、B两物体是不同时着地的,试题要求求解的是“从剪断到A着地这段时间内?”还是要求求解“从剪断到B着地这段时间内?”题意表述不清楚,如果学生在考场上一直拿捏不定,会耗费考试时间,对成绩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教学生,在“没有特指时,就认定全部”处理方法,(即:没有特指谁着地时,就认定A、B两个物体均着地时),这样可以减免因试题不明确造成的影响。

又如2012年福建卷第20题:求放在加速转动圆盘上的物块开始滑动时物块的速度。该题的摩擦力应包含切向和向心两个分量,即:μmg=试题没有给出β的值,学生无法求解,在此情况下,如果学生为此苦思冥想,就会白白浪费考试时间。如果教给学生:“不能达到完美时,就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可以减少由于试题科学性问题造成的损失。

总之,高考试卷的命制有其规律特征,认真研究这些规律特征,并依据这些制定复习策略,对提高高考成绩是十分有效的。

上一篇:诚朴 砺学 笃行 下一篇:探幽:素材积累与运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