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林壮士张万荣

时间:2022-08-26 07:56:48

张万荣(1895年一1949年),乳名万寿,字仁甫,太原市尖草坪区宇文村人。父亲为太原粮店工人,母亲略有文才,对子女读书十分关心,并亲授学业。张万荣在母亲教导和支持下,读私塾,粗通经史。

宇文,鲜卑族,复姓。相传明代鲜卑族姓宇文者曾在此居住.故村名亦为宇文村。村东北里许地有碧天寨、清泉寺、龙池庙,殿前泉甓井,古色古香,宇文河村前流过,张万荣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远离闹市的世外桃园,身躯魁梧强壮,对武术尤为喜爱。16岁时,父病故,为维持全家生活,张万荣不得不离开宇文村,去太原粮店继承父业。

张万荣初到太原城时,正值国术盛行之际,太原武术界“八俊”开馆授业,门徒云集。八俊之一彭廷钧对形意拳颇有造诣,丹田功力,尤为过人,称为一绝。张万荣平素酷爱武术,欲拜彭廷钧为师。彭廷钧见其身躯魁梧,体格壮实,聪敏过人,求学心诚,便收作徒弟。翟村人王俊也同时被收作徒弟,从此张万荣与王俊便成了师兄弟,在彭的精心教导下,张万荣和王俊两人勤奋苦练,不久即功夫大进,深得形意拳术之精奥,张万荣在粮店晒粮时,左右手各提一麻袋小麦,登梯上房,心不跳,气不喘。王俊在当时华北地区运动会上,一举夺得了长跑冠军,太原人称王俊为飞毛腿。后来成为阳兴中学的体育老师兼学监。

1934年张万荣在路过呼延村时,与当地青壮年们打赌较技,运用丹田气功,搬起200多斤重的大石头,博得众人称赞,呼延村人李佩昌、王治平、张永恩及上兰村人梁广德等20多名青年当即拜张万荣为师。梁广德善“飞檐走壁”,一丈多高的砖墙徒手空拳上下易如反掌。

民国24年(1935年),张万荣与徒弟李佩昌等17人受山西省政府派遣,代表山西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武术擂台大赛。有个外号“金陵王”的人,自恃人多势重,称霸擂台。来参加武术擂台大赛的各路豪杰接二连三被打下台来,最后大家都眼巴巴看着山西这位高手。张万荣跳上擂台还未站稳,金陵王猛抓张万荣肩头,张万荣轻轻躲开,金陵王扑空后恼羞成怒,猛地来了个连环勾腿,紧接着又是抱腿搂腰,发疯似地不断向张万荣进招。张万荣腾挪闪跃,避过锋芒,探明其虚实后,见对方招数用绝、气力已尽,才开始就虚避实,发起反攻。只见张万荣蜷起双腿,气贯脚掌,猛踢其下巴,只小使一招,金陵王便像个木头桩子似地咕咚栽倒在台上。金陵王挣扎着爬起来又恶狠狠地扑过来,被张万荣顺势一拳打倒在地,顿时血流满面,再无招架之力。其它人看到连金陵王都被张万荣打倒在地,又有哪个敢上台对阵。南京政府为平息风波,按其打倒的人数之多寡而把金盾奖给了金陵王,张万荣只获全国二等奖。得“壮士”匾一块。

张万荣在南京比武后,声誉震惊全国,山西武术界欢腾祝贺,赠“国术超群”匾额一块,以作纪念,随之拜师求学者络绎不绝。为普及武术运动,传授形意拳术,张万荣应聘为太原国术馆教练,带徒传艺。

徒弟呼延人李佩昌在和二届全国武术擂台大赛上中了“武进士”。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踏进中国,烧、杀、抢、掠,更激发了李佩昌的爱国热情,为此他立志要用武术强国,在向阳店广收门徒几十人,在国难当头的危险时刻,舍生忘死,营救了两名八路军战士。当时人称李佩昌与武友张永恩、王治平、王春玉为太原北门外的四大天王。张文瀚、、王春玉、李佩昌、王守富、王德功、王三毛、许秃只当时有“呼延金刚”之称。

民国34年(1945年),横渠村拳术家人称“蒋风子”,被驻上兰村的日本侵略军开田队长纠缠,定要与其对拳,蒋虽有功夫,但畏开田的武功不敢与其较量。为争这口气,蒋便推荐张万荣。开田数次邀请万荣比武,张万荣为避麻烦,不应,但开田硬把他拉去。起初,张万荣只是应付,开田反讥笑张万荣。张万荣忍受不了嘲弄,与其再次交手,一掌把开田在五六尺开外,倒地难起。开田方信服其武功。开田企图利用张万荣为日本人服务,许诺重金聘用,张万荣却不辞而别。1949年,张万荣患伤寒病逝,年仅54岁。

上一篇:情系煤运铸辉煌 下一篇:山西当铺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