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考改革新方案》隐存的“高门槛”标准

时间:2022-08-26 07:56:16

试析《高考改革新方案》隐存的“高门槛”标准

【摘要】2013年十的召开,迎来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新气象,各项新方针政策从政治上的反腐倡廉开始深入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而最受关注的可数《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较之前有了更为深化的调整,触动了原有体制的基础,虽这份方案的商定出台是从社会公平、学业减负等根本目标出发,但同时也可能为应届考生甚至备考学生重新设定了一些新型的“高门槛”标准,值得我们对此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 社会公平 学业减负 “高门槛”标准

2014年,迎来了中国教育改革上的一次重大调整浪潮,《2014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和试点实施冲击了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原有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的丰富多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尝试以关键突破口――高考制度和录取制度为着力点,逐步深化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思想和方针,综合各方面因素尝试制定并监督落实符合当代青少年全面发展、学业轻松化开展、社会公平良好实现、社会整体素质上升等目标的各项调整任务,包括“文理不分科”、“英语考试社会化”等。虽然《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确实起到推动社会教育和社会自身的发展,但当中可能出现的新型的甚至影响学生良好学习生活的“高标准”门槛也不容忽视。接下来,本文将试对其中部分“高标准”门槛进行讲解和分析,试图为新方案的更好实施提供建议。

一、门槛一:英语考试社会化,一年两次,从会考走向等级考

英语分数的下降无疑会赢得绝大多数的掌声。综观中国学生的求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学生对英语学习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量与其他科目综合起来的花费基本能够相抗衡,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对将来的求职,英语考核一直处在一个不会被忽视的位置,这在社会中已是一种理所当然。反观《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对英语考试的多项调整,包括下降英语考核的分数要求、英语逐步退出高考并向社会化等级考试过渡、一考变多考等等,尝试为寒窗苦读十二年的中国学生减轻升学压力和阻止英语难关的妨碍,但当我们比照现实环境就容易发现这种设想很有可能事与愿违,首先,“即使英语学科退出全国高中统一的考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录取不看英语成绩,不代表学生可以松懈英语的学习”1;次者,“因为考不好的学生肯定想下次考好些;考的还不错的学生也会想下次争取考得更好些,而且社会化的外语考试也要以分数计入高考总分,这更是每次必考了。于是‘一考变多考’成了‘大多都多考’,‘多考’让多数学生‘增负’了”2;最后,当下的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有不完善的地方,而这些不完善的地方也正正会影响到新方案的良好实施。所以,《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很有可能在落实的过程中无形地给学生造成了又一层负担和升学困境,也很有可能因为思想人会错误造成的英语成绩不达标而错失升学良机,成为了考生报考的新英语门槛,因此这些误区应尝试在试点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去找到克服的良方。

二、门槛二:文理不分科,撤重点留本科,高考、录取竞争大

文理是否分科一直是社会教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分科考试”和“3+X”无疑就是对这一话题两大方向的不同尝试。截至《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和试行,中国各地仍是以“分科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而《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却是对“3+X”的写照,尝试坚定以往的摇摆不定和打破一贯的“各管各”。此外,“消除一本线、单划本科线”的决定也十分让部分考生和家长感到惊喜,因为这则决定让更多考生在填报上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让考生不被“重本”这一门槛所拦截。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些东西,第一,文理不分科虽然让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合理,却同样让学生加重了学业负担,学业要求从“术业有专攻”变成了“样样精通”;第二,当文科生和理科生一起钻研所有科目时,理科生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会比文科生有优势,而这种难以改变的认知能力造成了双方间难以缩减的差距;第三,消除一本线并不意味着各高校不能自主划定或者调整录取范围和要求,所以当靠近本科线的学生为谋取更好出路而不顾分数高低妄下填报不相称的升学志愿时,难免出现此类优等生失去继续发展的机会;第四,文理不分科、撤重本留本科共同造成的结果显然就是考场的竞争压力较原来的有所增长,报读人数可能会出现专业结构不平衡、录取学位无法满足等情况。因此,上述的条件门槛抬高了学生顺利报读和升学的难度,抬高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所以也应在上述方案的实行中积极寻求制衡的方法。

三、门槛三:综合科目可考六挑三,形式任选等级考、会考

根据《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初语数英三科外,考生需在剩余科目中挑选三科作为综合科目考核内容(总分为180分),形式可选取等级考(按满分60分制)和会考(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但无论选取那种形式,最终成绩都会被换算成分数计入高考成绩作为考核成绩。虽这项改革内容很好地满足了“偏科”学生的实际情况,但“由于等级可以考查多次,且为学业水平考试,考‘等级’学科,你考难了是‘增负’,你考易了我‘好对付’。同等级的考生自然不少,要区分高下进行有效选拔,就又要看语文、数学、外语的分数了。‘语数外之分贵如油’,‘得语数外者得天下’。假如语文、数学满分各180分,外语满分150分,三科都满分共510分,从510分(实际情况多集中在300到400分之间)中要区分出众多考生也绝非易事!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对语文数学的重视程度会大大提高,不排除有这样的高三复习课表,每周10节语文课和10节数学课,其余课时‘拼外语’、‘拼等级’(还未考等级的学科),甚而出现一些学校高二学生考试三科全得A了,高三只开语数外体的现象”3。由此可见,综合科目的等级考试仍存有缺漏之处,很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业规划甚至在实施时背离了原定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们又再次落入了考试的牢笼里。所以,综合科目的教学和考核很容易在缺少把关的情况下出现目的型教学设计和目的型学习规划,让原本的“全面发展”演变成“部分全面,部分涉猎”,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克服“偏科”的压力,却为据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设下了分类门槛,设下了更高发展的本不应存在的能力门槛,而这也需通过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解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需不断调整,进而上层建筑也需相应更新,《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是在中国改革新时期下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青少年成才、关怀青少年成长的体现。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2014年高考改革新方案》的提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特点,但其在无形中有可能形成的“高门槛”标准确实会妨碍学生们的更好发展和人才选拔的更好开展,需不断加以思考、审视和修缮,以制定出在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条件下较为完全地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教育政策和方针,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前进。

【参考文献】

[1]况汉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浅析[J].校园英语(下旬).2014(6):64

[2]任勇.高考改革的辩证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4):2

[3]李小宁.英语“一年多考”――高考改革的“第一刀”[J].教学与管理.2014:76-78

[4]熊丙奇.录取制度才是高考改革的“硬骨头”[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1):27

[5]陈美华,陈祥雨.从英语高考改革看当前我国语言政策规划[J].贵州社会科学.2014(6):120-124

况汉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浅析[J].校园英语(下旬).2014(6):64

任勇.高考改革的辩证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4):1

任勇.高考改革的辩证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4):2

上一篇:利用会计的集中核算强化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 下一篇:继电保护中电压回路常见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