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土地合理利用

时间:2022-08-26 07:25:13

农业经济土地合理利用

一、四川省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一)高投入,低产出

改革开放的进行虽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粮食的产量也上去了。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随粮食产量而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归根结底就是农业的经营思维僵化,模式老套,具体分析为以下几点:1、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我省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得农业生产不易形成规模,每家每户的分散种植方式大大的降低了劳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省55%的农户一年的种植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就直接导致再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工具得不到更新,无法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对于劳动力少的家庭,由于劳力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损失更加明显,规避风险的能力也更低。特别是遇到天灾或者市场波动,由于没有保障或及时的外部信息指引,致使农户蒙受很大的损失。2、农业生产成本高施肥、浇水、用药、选种等没有科学指导,浪费现象严重。

(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们说农业结构不合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农业生产区域结构不合理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构不合理。

1、农业生产区域结构不合理

从全省的农作物种类分布可以明显的发现这一问题,如四川盆地的边缘主要出产桐油、漆、油茶、乌桕、茶叶、木耳、黄连、核桃、白蜡等,而大米、小麦的产地则位于盆地底部。同时鱼类等水产品必须从国内市场得到满足。

2、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省这几年来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相比于其它的省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作为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我省的加工业附加值低,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加工阶段。而且在保鲜、包装、贮运、销售等环节的劣势使得农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也正是因此我省的深加工才不能迈出国门,打入世界市场。统计资料显示由于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等因素,近年我省初级加工产品占80%,而深加工仅为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3、产业结构调整未深入人心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新兴的措施,要取得农民的认可并得到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以及思想僵化的原因,农民普遍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怀疑,产生抵触的情绪。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敢承担风险,认为种粮食最稳妥,而经济作物易受市场规律影响,承担不起风险。还有的农民群众虽然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农民资金不足而无法实现调整目标。

4、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不到位

如农业的结构调整缺乏市场引导,实际中经常出现“一窝蜂”的趋同现象,导致市场饱和,产品收购价格降低,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及时有效地市场动态信息,使种植户得不到必要的市场信息;再者就是一些地方强制农民进行结构调整,而后期有没有科学的管理,出现很大的盲目性。当然,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农民素质较低等也严重的影响了结构调整的进行。

二、四川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可操作性措施

(一)创新组织形式

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组织形式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市场监督预警机制,要逐步做到市场缺什么,我们就产什么。同时在市场饱和时及时的调整生产结构,减少损失,增大效益。

(二)扩大农产品加工业

逐步增加在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投入,扶持农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此途径平衡三大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三)改变农民对结构调整的认识

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农民不想调整、不会调整的问题。然后解决农民没钱调整的问题,如建立专项的扶持资金,增加农业贷款。同时积极地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生产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

(四)完善宏观调控,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综合当地的区域优势更好地指导结构调整。最后要从农民的基本需求入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困难。

三、四川省农业土地利用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川省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近年与1979年的土地利用相比,低产地(旱地、坡耕地)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减额达31%和46%。而谷和坡地大量的转为园林地,转化量如图所示。从1979至今的30多年间的变化也可以明显地看到退耕还林的迹象。

(二)耕地产量的变化

从近三十年的人均拥有土地量来看,尽管人多地少的情况没有缓解,甚至由于人口的膨胀而愈加明显,但是人均粮食产量却大幅增加。究其原因在于我省水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水稻从1979年水稻产量3000Kg/hm2增加到5800Kg/hm2。同时低产地,如旱地和坡耕地的产量也基本上翻了一番。

四、四川省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考察四川省农业土地的利用变化原因应该从自然、社会两方面入手。首先由于水田适于栽种的作物单一,相对而言旱地和坡地的种植类型则丰富得多,因此,土地的利用变化只明显的发生于旱地和坡地。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如政府的适当引导,1982开设的水土保持试点让当地的农民认识到化肥和技术的重要;相关的政策法规如滥砍滥伐方面的制裁,使得想砍的人不敢砍;还有地域关系,如资阳设市后对蔬菜的需求拉动了周边农民的种植。除此之外,农民的知识、技术和资金也是影响农民进行土地利用变革的重要方面。如资金充足,劳动力充足或者知识水平高的农户往往走在改革的前列,最先富裕。

五、优化土地利用的建议

(一)调整土地结构

优化土地结构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不仅要做好规划实施方案,还要根据土地的利用结构制定相应的法规,以解决实现资源合理利用过程中的困难。

(二)切实保护耕地资源,避免耕地减少情况

保护耕地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查处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同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2)加大土地开发利用力度,做到耕地的占用与增补平衡。

(三)加大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土地的面积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幅很小,甚至是基本上不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寻求以高利用率求利益,如

(1)逐步采取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并辅之以政府手段,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对于每年的新增土地要科学合理的管制。

(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水平。使用时要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集约化的土地管理、利用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近几十年来四川省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地域、农民、市场等方面。土地利用的变化促得当下四川的经济形势好转,生态稳定,耕地质量上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上一篇:建筑经济效益提高思路 下一篇:私营建筑经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