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与疾病

时间:2022-08-26 07:20:23

一、汗是从哪里来?

以前人们一直搞不清楚。直到1833年,才知道汗是由皮肤里的汗腺分泌的。汗腺是弯曲的管状腺,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人类除嘴唇等极少数部位没有汗腺外,全身到处都有汗腺。但全身几百万条汗腺并不平均分布。据统计,在每平方厘米皮肤中,手掌有汗腺373条,脚掌为306条,胸腹为255条,额为172条,腿为39条,背为57条。不过,各人的汗腺数量也有很大差别,这就是有人爱出汗,有人不爱出汗的原因之一。肉眼能够看见的汗,医学上叫“显汗”。一个人每天流出的显汗,有时可达好几千毫升。生理学家经测定,一个拼命劳动的煤矿工人,他一天竟出汗5000毫升――整整5公斤!可能你没有注意,其实,即使是在数九寒冬,你也常在出汗,而且汗水每天也有400毫升~800毫升之多,这些汗几乎全被蒸发了。由于肉眼不易觉察,就叫它“不显汗”。但在夏天,汗大约只被蒸发掉30%~40%,皮肤上要吸附60%~80%,其余50%以上的汗水则被揩掉或湿在衣服上。有人以为汗腺的“出口”是可开可合的,其实不是。除非患病,它们总是“汗口常开”的。

出汗有很大的生理作用。它同排尿一样,能够把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含氮物质等排泄出去。

汗还可以润泽皮肤,并有“冲掉”体表微生物,防止病菌侵入体内的本领。而最重要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据观察,气温在28℃以下是不大容易出显汗的,但温度升到33℃,接近皮肤温度时,出汗就明显了。那时,汗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

在夏季,我们体内近80%的热量是由汗水带走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疾病只要发汗就好多了。比如伤风感冒时,人们就常常出汗。“温、清、和、汗、吐、下”――“汗法”,还是祖国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当然,中药的作用并不限于发汗降温,可能还有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消除病因的目的。

不过,汗水中除98%是水外,还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故应注意补充,尤其在出显汗以后,更应在补充水的同时再补充盐类等物质。

二、汗多可不是小事

如前所述,出汗是人体在夏季的高温里维持正常机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但是,有些人出汗量却很多,还有的人在身体某些部位出汗多,这是怎么回事呢?专家告诉我们,这种比正常人多汗在现象医学上称为多汗症。多汗症的病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的多汗症,其中包括遗传等原因;另一种是继发性多汗症,多由一些疾病所引起,如甲亢、结核病、神经焦虑症等。多汗症的发病率在1.5%~6%之间,而夏季是多汗症的高发季节。多汗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交感神经比正常人反应敏感且剧烈所致。交感神经起到控制人体汗液分泌的作用,多汗症患者的交感神经比正常人敏感,容易受到刺激,这样患者的汗液分泌会相对旺盛,主要体现在手、足、腋下,以及头、面部的多汗。目前,对于多汗症的诊断还没有一个明确标准,主要还是根据病人的主观的认识,如果病人的手、足、头、面部的汗比较多,病人认为这已经影响到他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正常进行,那么就有治疗的必要了。对于继发性多汗症只要针对基础病症进行治疗即可,而原发性的多汗症,主要还是患者需要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于在意多汗症的症状,因为多汗症并不会引发其他疾病。

专家提示我们,有人认为出汗多可以减肥,这是错误的。出汗是人体根据外界环境调节自身温度及体内电解质平衡的一种机体功能,出汗与减肥没有直接关系。专家同时指出,炎炎夏季,人体出汗较多,此时要注意给身体补充水分,避免中暑,健康度过夏季。

三、观汗知病情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出汗有着调整体温等作用,但在人的特殊状态下出汗,汗的多少、出汗的时间、出汗的部位以及颜色,不仅能告知人们所患的疾病,而且能说明病情的恶化程度。

观汗知病情是中医问诊治病的内容之一。

现将汗症简要分析如下:

1.自汗:是不用发汗物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自然的出汗。祖国医学认为是正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

2.盗汗:入睡则出汗,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收后不恶寒,反觉烦热。祖国医学认为多为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病人。

3.战汗:可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而继之汗出,甚觉烦热。祖国医学认为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祛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寒的危候。战汗多见为各种传染病发展期。

4.绝汗:久病突然汗出不止,四肢阙冷,脉微欲绝,精神不固,元气欲脱为亡阳危症。多见为心寒、虚脱病人。

5.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部。中医认为,此症多由于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为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得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儿睡时惯常头汗,其他症状皆无,不属病象。

6.偏汗:俗称“半身汗”。它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中医认为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在临床上老人出偏汗可为中风的先兆,要注意防范,但有的植物神经紊乱的人也常常出现偏汗。

7.手足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若汗出过多,又兼见口干咽燥,便秘尿黄、脉细等,则为阴经郁热熏所致,汗出过多,独见于心胸部,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

8.微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除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外,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

9.黄汗:肝病或肝硬化病人,常分泌一种有特殊腥味的黄汗液。

10.冷汗:中医认为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

11.热汗:中医认为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

上一篇:人体清理:新的健康长寿观 下一篇:结膜炎与非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