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单共同犯罪的既遂、预备形态

时间:2022-08-26 07:07:31

论简单共同犯罪的既遂、预备形态

摘要:简单共同犯罪作为共同犯罪的一种,不但结构上有着特殊的形态,其犯罪发展过程也是变化多样的,多会因为犯罪主体的多元而造成停止形态的多样性,造成其定罪、量刑的困难。笔者主要对简单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进行理论归纳及深入分析,从而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简单共犯停止形态问题进行简要的评价,分析其成功之处,同时指正其不足,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简单共同犯罪 停止形态 既遂 预备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问题在犯罪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近现代各国刑法学说中,犯罪停止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随着整个刑事立法和刑法学说的创建与发展逐步得到确立、完善。九七年新刑法典对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作了部分改动,又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片天地。有关犯罪的既遂、预备形态的相关理论问题,笔者将择其要旨与下文阐述。

一、简单共同犯罪的犯罪既遂形态

所谓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在犯罪意思支配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形态。[1]确认犯罪是否既遂,应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完全具备的为既遂形态,不完全具备的则为其它停止形态。根据刑法分则对各种故意犯罪的构成要件的不同规定,犯罪既遂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

1.结果犯 指以法定的犯罪结果发生与否作为犯罪既遂与否的标志的犯罪。[2]

2.行为犯 指以法定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3]这类犯罪的既遂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而是以行为的完成为标志,但是这些行为又不是一着手即告完成的,按照法律的要求,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行的过程,要求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这也是行为犯和下文要论述的举动犯至为重要的区别。

3.危险犯 指根据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的标志的故意犯罪。[4]

4.举动犯 是指按照刑法分则的规定,行为人的犯罪实行行为一经着手,犯罪即告完成,从而达到了既遂的犯罪。[5]从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举动犯的情形大致有(1)预备行为实行化。(2)教唆行为实行化。

有了上述理论基础,再来分析简单共犯的既遂形态问题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按照上述犯罪既遂的四种类型来逐一加以分析:(1)结果犯的场合。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实行犯中只要有一人的行为达到既遂,即造成各个行为人所一致追求的危害结果,则他们均以既遂论处。(2)危险犯的场合与结果犯类似。(3)行为犯与举动犯在共同犯罪中的既遂情况较结果犯与危险犯有所不同。

一、 简单共同犯罪的犯罪预备形态

何为犯罪的预备?从现有的刑法论著来看,应当说对预备犯的相关问题的认定还是比较一致的,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这实际上是对犯罪预备行为的主观和客观特征的表述。至于何为犯罪的预备形态,我们可以结合刑法理论作如下界定:所谓犯罪预备形态是指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状态。这一概念包含了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由此可知,犯罪的预备形态在主观上有进行犯罪预备的意图和目的,但却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了下来,这里的停止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如果是自愿的停止而非被迫的话,则构成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另外在客观上行为人虽未着手犯罪的实行,但却己开始犯罪的预备行为,这就不同于犯意表示,也为犯罪预备行为限定了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始于预备行为的实施,终于实行行为的着手。

简单共犯的犯罪预备也就是指数个实行犯为了共同实施犯罪而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行为。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所谓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工具、寻求犯罪工具以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于犯罪的需要。由于准备犯罪工具是犯罪预备行为最常见的形式,所以刑法典将其明列出来。

另外,所谓的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大概有以下几种:其一,为实施犯罪事先调查犯罪的场所、时机和被害人的行踪;其二,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例如为实施以技术手段杀人而事先进行的练习,为实施盗窃而事先练习扒窃技术;其三,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其四,追踪被害人、守候被害人的到来或者进行其他接近被害人、接近犯罪对象物品的行为;其五,在犯罪场所守候或诱骗被害人赶赴犯罪场所;其六,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的预谋;其七,寻找被害人,侯机下手的行为;其八,拟定实施犯罪和犯罪以后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筹集进行犯罪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等。[6]

如果共同行为人在实施上述预备行为过程中或者刚实施完毕上述预备行为,即将着手但尚未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时,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如被群众或值勤民警发现而被抓获,而未能开始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的,即构成简单共犯的预备犯。

共同犯罪的犯意表示与共同犯罪预备这对概念,既有着紧密联系又有着的实质区别。共同犯罪的犯意表示是指二人以上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表露其犯罪意图,交流犯罪动机的行为。其与犯罪预备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单纯的思想的表露,并不具有刑法所要求的实质上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所以对犯意表示,我们并不认定其为犯罪。而犯罪预备行为乃是为了犯罪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活动,有着强烈的犯罪指向性和现实威胁性,因而社会危害性已达到了刑法所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而非“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故而应认定为犯罪。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共同犯罪的犯意表示是犯罪预备的主观前提,犯罪预备则是表现犯意的外在行为,是犯意表示的进一步的,实质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共同犯罪意思表示的进一步发展即为行为人决定共同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并为此制定共同的犯罪计划,即为共谋,行为发展到共谋阶段,就已不再是犯意表示,而是一种存在于共同犯罪中的犯罪预备行为。

另外,对于简单共犯而言,只要部分实行犯着手实行犯罪,则整个共同犯罪即进入犯罪实行阶段,其他共同犯罪人无论是否已经着手实施犯罪,都不存在犯罪预备,实行犯着手实施共同犯罪行为乃是区别共犯预备形态与未遂形态的标志。同时,共同犯罪停顿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前的的阶段,是由共同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如果由于全体共犯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共同犯罪停顿在预备阶段,则全体共犯皆属犯罪预备;如果由于部分犯罪人的中止犯罪而使得该共同犯罪未能发展至着手的,则中止犯罪的行为人构成犯罪中止,其他被迫停下来的行为人构成犯罪预备。

注释:

[1]贾宇,主编.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43.

[2]贾宇,主编.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45.

[3]贾宇,主编.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45.

[4]贾宇,主编.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45.

[5]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上卷)[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25.

[6]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07.

上一篇:如何管理好班级之我见 下一篇:改进档案管理中检索问题的相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