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的称数法

时间:2022-08-26 06:40:20

摘 要:本文以《金刚经》为文本,主要从对数词“一”的研究、经文有的数目词、总括数词形式的表达、大数形式的表达、逐指现象、序数词的发展、《金刚经》称数法的特点等七个方面做具体分析阐述,展现《金刚经》有的称数现象。

关键词:《金刚经》 称数法 数词 语法研究

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三千多年前,汉语中就出现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这些比较完备的计数系统,“万亿兆”至迟在西周时代出现。杨剑桥先生在《古汉语语法讲义》中提到“数词属于基本词汇,几千年来很少变化,变化较大的乃是称数法”,并在小注中解释称数法为“关乎数词和量词”,最后一章还详细解说了古汉语中的称数法现象。王力先生在1944年出版的《中国现代语法》中首次使用“称数法”的概念,并指出“称数法”和“替代法”有一定的关联,将两者合为一章进行论述,当时并没有做明确的定义。直到1946年出版《中国语法纲要》时才提到“称数法就是关乎数目的称呼方法”。因为这个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时遭到很多批评。王力先生在1958年出版的《汉语史稿》中再未提及称数法的定义,只在“数词的发展”一节论述了相关内容。后来,在《汉语语法史》第三章将“称数法”和“单位词”作为一章讲述,并列举了汉语称数法的十进制和汉语殊的称数法。可见,称数法在语法研究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对数词“一”的研究、经文有的数目词、总括数词形式的表达、大数形式的表达、逐指现象、序数词的发展、《金刚经》称数法的特点等七个方面做具体分析阐述。引文依据海南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图解金刚经》,展现《金刚经》有的称数现象。

一、《金刚经》中的“一”

1.相当于数词“一”,确确实实实指数字

(1)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2)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3)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4)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

(5)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2.“十”“百”“千”“万”之前若是“一”,这个“一”往往省略

(6)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3.与“第”结合,构成序数词结构

(7)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8)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9)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10)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4.特殊词——一时,一切,一合相

“一时”是佛教用语,可表示“时间、时刻、时期”等义。例如:

(11)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一切”在佛经中多做“全部”讲。例如:

(12)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13)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4)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

(15)灭度一切众生已。

“一合相”的“一”在佛经中不作解释。“一合相”的意思解释为”一合执“,也就是“执着一合是实有的”意思。例如:

(16)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17)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18)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二、《金刚经》有的数目词

数目词是指词目中含有数目且实有所指一类词汇的通称,它包含数字,往往用“数词+名目”来表示,佛经有的数目词很多,在《金刚经》中主要出现了下面列举的几个:

(19)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

(20)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21)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

(22)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23)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24)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三界”在佛典中指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或者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十方”指的是十大方向: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四重恩”指的是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佛恩。“三途苦”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四维”是指东南西北上下虚空。藏传佛教中的“七宝”为红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也称为“西方七宝”。“四句偈”便是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合相”在上文中做出了解释,就是“执着一合是实有的”意思,指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那么世界就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那么不应微尘合为世界。)

三、《金刚经》中总括数量形式的表达法

《金刚经》中对事物进行总括表达,用来表示数量形式,常用以下词语:“凡”“诸”“一切”“都”“皆”“俱”“悉”“所有”以及由以上若干语素组成的复音词等。这些词多从上古而来,用法上没有显著的发展,此处略举其特点显著之句为例。如:

(25)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俱:副词,一起,一同)

(26)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一切”联合使用,“全、都”的意思)

(2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凡”“所有”联合使用,“全、都”的意思;皆:副词,全,都;诸:形容词,众,各)

(28)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悉:副词,全,都)

(29)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诸:形容词,众,各)

(30)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所有:形容词,全部的)

(31)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所有”“诸”联合使用,“全、都”的意思)

(32)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所有:形容词,全部的;悉:副词,全,都)

四、《金刚经》中概数形式的表达

《金刚经》称数法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文中概数形式的表达形式非常丰富。为表达“诵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金刚经》功德无量,经常采用不可称量、不可言说的计数法。在《华严经》中,世尊为心王菩萨详细解说了佛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华严经》【阿僧祇品】第三十:“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其中“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被称为“华严十大数”,在佛经中被凝固用来表达极大的概数。现在简单对照《金刚经》经文中出现的大数分别总结归纳。

(一)用特殊基数进行表达,形容数字庞大。上古汉语主要有“三”“五”“九”“三十六”“七十二”“百”“千”“万”等。在佛经中,若从佛学角度看,佛不打妄语,所以不管多大的数,都可以认为是实指。不过,从语言学角度看,很多基数是佛经为阐发义理的需要而造出的,通常不符合语法规范,有的甚至没有实指内容。例如:

(3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34)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35)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

(36)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37)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38)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在这里,例(33)、(34)中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观:小千世界是1000个世界即1000个太阳系,中千世界是1000个小千世界,大千世界是1000个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例(35)、(36)中的“后五百岁”即是大集经所说五种五百年中,第五之五百年,斗诤坚固之时也(参见:五五百年)。例(37)、(38)中的“三十二相”则非实指,略称为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在《金刚经》中,有一处用基数表达“极少”义的章句: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这里,连称“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从而反衬“善根”之多。这就是佛经中的称数法与我们现在称数法的不同之处。

(二)使用数词中的位数或位数叠加。佛经中用大数或大数叠加的方法表示数字庞大。在佛经中,可以将这些大数混合在一起表示极大意义的概数,这是佛经中不定数表达方式最鲜明的特点。其基本句式有3个:

1.表概数的词单独使用

(39)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议。

(40)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41)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若干”是佛经有的 概数词,已经和“十大数”类同)

2.概数词1+概数词2

(42)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43)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

(44)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在这些佛经大数中,阿僧祇是其中最小的单位,印度的十大数是以“一阿僧祇”为单位,倍倍相乘,即一个阿僧祇乘以一个阿僧祇等于一个无量,一个无量乘以一个无量等于一个无边,依此类推。据考证,一阿僧祇也就是10的55次方。这样便不难想象十大数有多大。

这一基本句式可以扩展为:概数词1+概数词2+概数词3+概数词4。例如:

(45)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46)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47)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48)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49)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在这一扩展中,(45)(46)(47)中使用的是佛经中的大数,(48)(49)中使用的是数词系统中位数的组合,用来表示概数。

3.概数词+数词

这一基本句式可以扩展为:概数词+数词1+数词2+数词3+数词4。例如:

(50)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51)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在上面的例句中,“千万”“百千万亿”可以不必看成是有严格的进位关系的数词,而只是对大数的模糊称说。韩陈其在《汉语羡余现象研究》中提到“繁化就是羡余”,这里我们把这种模糊称数的方式理解为羡余。佛经概数的运用产生了这些新的变化,相连的几个系位数字之间虽然数词位数上可以看出有明确的进位关系,但表达的意义上并没有进位的差别,虽然大小不同,但都平等地表示极多的数量。这种现象在佛经中已经凝固为一种固定的现象,例如“百千万”就在不同的经文中运用多次。“无数”“不可称量”等表概数之词也都平等地表示极多的数量。例如,在“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中,“无量”“无数”与“百”“千”等在表义功能上已没什么区别,而单独使用时,“无数”“无量”之类都是指比“百”“千”“万”“亿”大的所谓数不清的数。正因为如此,它们排列在一起,有时并不是从低位到高位逐级排列,如在其他佛经中出现的“亿百”“亿百千”“百亿千”“亿千万”等等。这样我们得出结论:“无量百千万亿”为称数法的羡余形式。这个结论的得出主要考虑到:佛经中的称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佛典出处的影响,因而可能不与上古汉语的称数一脉相承。但是,鉴于语言在表达模糊的巨大数量关系时有范畴上的相似性,加之佛经译文的汉语化程度较高,我们仍认为佛经中极大数目的概数表达法与上古汉语有一定联系。这一句式还可以扩展为:数词+概数词。例如:

(52)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例(52)中的“那由他”也是一个计数单位,世尊在《华严经》中开示说“善男子,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也就是10的28次方这么大。可见其中的数词组合确实丰富了《金刚经》中的称数法现象。

五、《金刚经》中的逐指现象

在上古汉语中,逐指数量的表达常用“各”“各自”“每”等词表示,名词单用或名词前加数词可以有“每”的含义。名词叠用也能表示逐指,这是佛经中的新现象。

1.名词叠用表逐指

(53)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54)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2.量词叠用表逐指

(55)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3.总括表达与逐指表达并用。例如:

(56)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57)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58)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六、《金刚经》中序数词的特点

1.“第”+数词+名词

在这个格式中,“第”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表序数的词头。“第”字最初是个名词(次第),表功勋的名次,或爵位的位次,“第”字真正用作序数的词头,大约在晋代以后(或较早)。《金刚经》中章节的划分“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和经文中的“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就是遵循了这个规律。但在当时,“‘第’+数词+名词”的组合表序数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数词”后面还可以接形容词或名词短语,或者用在宾语位置单做“第一”讲,这在佛经中是一个常见而富有特色的形式。例如:

(59)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60)如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61)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2.“‘最’+第一”是佛经中序数表达的一种新形式,两者都有“第一”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羡余的表达。例如:

(62)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63)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3.特殊的序数表示法——以一组数目字形式存在于序数之间,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一种等级对立,并不强调计数功能。很多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表示顺序意义的词语来表达序数功能。例如:

(6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在这里,“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将日、夜各划分为三,日间可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间可分为、中夜、后夜。由此看来,“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也是《金刚经》殊的序数表示法。

七、《金刚经》称数法的特点

《金刚经》中出现了一些崭新的称数形式,佛经中分数、倍数运用较少,仅有一例:“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里的“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便是其中的代表分数形式表达,与此同时,便也反过来表达“所不能及”是“其”百倍、百千万亿倍。从本文可以看出佛经有的大数在《金刚经》中显示得淋漓尽致,从而丰富了《金刚经》中称数法的羡余形式,这是其显著的特点。究其原因,这固然与佛经阐明佛理的需要有关,但若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这也与上古时期以来,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称数法的多种要素之间不断积累有莫大联系。从《金刚经》称数法众多的称数特点中可以看出,异域文化思想的交流也是汉语语法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剑桥.古汉语语法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茹益益.《宋书》称数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张延成.东汉佛经中的称数法[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左亚楠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上一篇:古墓长明灯永不熄灭之谜 下一篇:《说文解字》中口齿字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