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经施治结合循经叩击治疗肩周炎102例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6 03:05:27

辨经施治结合循经叩击治疗肩周炎102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辨经施治结合循环叩击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2例患者进行辨经施治结合循经叩击治疗, 每日针刺、叩击、 同时进行,7d为一个疗程。 结果 痊愈68例(67%), 显效29例(28%), 有效5例(4.99%), 有效率100%。结论 辨经施治结合循经叩击治疗肩周炎能消除疼痛、恢复肢体功能,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关键词】 辨经施治;循经叩击;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 是肩部关节和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引起的慢性积蓄性无菌性炎症病变, 是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颇多。辨经施治是辨别病变部位属于何经, 而在此经进行选穴治疗的一种方法。循经叩击法是循着经络的循行线进行推、按、击等法使气至病解的一种疗法, 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 将二者融为一体, 治疗肩周炎102例,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 男46例, 女56例, 年龄最小28岁, 最大69岁, 病程一个月以内者85例, 3个月以内者13例, 3个月以上者4例。

1. 2 诊断标准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如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所述: 疗效评定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订发行, 1997年第三辑)[2]有关“肩周炎”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 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 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2 治疗方法

2. 1 分型及取穴 根据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与经脉循行的关系分为五型:

①手太阴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以肩前穴(经外奇穴)为主, 相当于手太阴经脉的循行区域。治疗选本经的鱼际穴。

②手阳明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在手太阴经脉的外侧, 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脉的肩髃穴处, 治疗选本经的合谷穴。

③手少阳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在肩髃穴的稍后方相当于手少阳经的肩髎穴处, 治疗选本经的中渚穴。

④手太阳型: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在肩背部, 相当于手太阳经的臑俞穴处, 治疗本经的后溪穴。

⑤混合型:疼痛部位兼见二型以上, 治疗选穴取对应经上的穴位。

2. 2 施治方法

2. 2. 1 辨经取穴针刺法 根据分型不同, 选取相应穴位。用28号1.5寸毫针, 采取捻转补泻法的泻法, 留针30min, 每日一次, 7d为一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2d。

2. 2. 2 循经叩击法 从针治穴位始顺着经脉的循行线至肩部疼痛的主要部位止, 进行推、按、击等法, 使气至病所, 用力均匀, 力量从患者能耐受而有舒适感为度, 每日一次, 7d为一疗程。辨经取穴针刺法和循经叩击法每日同时进行。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标准

①慢性劳损, 外伤筋骨, 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右肩多于左肩, 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多为慢性发病。

③肩周疼痛, 以夜间为甚, 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 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④肩部肌肉萎缩, 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 外展功能受限明显, 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 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3. 2 治疗结果 全部102例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 其中痊愈68例(67%), 显效29例(28%), 有效5例(4.99%), 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张某, 男, 28岁, 工人, 2011年7月12日就诊, 自诉:右侧肩部疼痛两周, 活动受限, 查:右侧肩关节轻度肿胀, 右上肢外侧展约80度, 上举不能摸至头部, 右上肢做外展上举等动作的肩髎穴处疼痛明显。X线显示:颈椎及肩关节均无异常表现。舌质淡, 苔薄白, 脉略弦, 诊断为肩凝症。根据疼痛的主要部位辨证为手少阳型。治以疏经通络为本, 取患侧中渚穴, 配合循经叩击疗法, 起针后, 患者自觉疼痛明显减轻, 肩关节活动幅度明显增大。次日继续治疗一次, 患者自觉疼痛消失, 肩关节活动自如, 痊愈而归。三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5 讨论

肩周炎的主要表现就是疼痛和活动障碍, 而活动受限则是由于疼痛所引起的, 而疼痛的产生是与局部炎性细胞的浸润离不开的, 此外, 毛细血管的扩张充血也起到一定作用, 还有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 使得细胞内液的溢出, 引起组织水肿, 这就会影响局部组织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为他们的代谢有些紊乱, 代谢紊乱就会释放一些不好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就会导致疼痛的产生或者加剧, 此外, 关节囊的纤维组织的增生对疼痛的产生也有一定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年老渐衰或感受风寒之邪及外伤跌什所致。由于邪气侵袭经脉不同, 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 只有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辨证, 根据不同症候选取相应的经穴治疗, 再加上循经叩击疗法, 激发人身的阳气, 推动血液运行, 促使经气通畅, 使风寒得驱, 淤血得除, 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从现代医学看, 本法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 消除组织粘连及对神经的压迫, 改善血液循环, 改变肌肉的收缩性,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中我们体会到:局部取穴容易导致肩关节周围组织渗出, 故而疼痛加剧, 病程迁延;运用本法既避免了这一弊病的产生, 又起到“气速至而速效”的效果, 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5. 1.

[2] 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7年第三辑.

作者单位: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

上一篇:一次性气管切开换药护理包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 下一篇:水疗对婴儿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