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耕地质量现状与发展建议

时间:2022-08-26 02:14:41

白城市耕地质量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要 耕地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其质量优劣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耕地质量是农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就吉林省白城市耕地质量现状加以分析研究,结合农业耕地质量保护存在的困难和方式提出了一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以促进农业发展。

关键词 耕地;质量;现状;问题;建议;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53-02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现对白城市耕地质量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 白城市耕地现状

1.1 数量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趋势。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 养分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1.3 理化性状

一是耕土层退化。由于垄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二是犁底层增厚。近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土地分散到农户个人,导致大量的大中型农用机械数量减少,耕翻整地深度不够[1-2]。三是耕作层板结。由于多年连续大面积种植玉米,使得原来的土地轮作制度难以实施,土地耕作层板结,难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

2 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2.1 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导致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2.2 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改造费15 000元/hm2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 000 hm2左右,以这样的改造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hm2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现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全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2.3 综合措施难以实施

虽然采取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但都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如何提高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的改良目标。特别是如何进行农田污染防治、秸秆还田等改良土壤的措施,国家缺少资金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2.4 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缺乏保障措施,很难做到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药、化肥的盲目投入,农业的点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到处堆放、大量使用非降解农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白城市化肥常年施用量50万t(折纯量为17万t),施用强度接近730 kg/hm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0%~50%,剩余的养分都残留在耕地中。全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超标,使用强度为5.4 kg/hm2,利用率仅为30%,耕层农药残毒含量越来越高。全市农膜使用量高、回收量低造成污染。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污染仍很严重,给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以至于造成了先污染,难治理,耕地质量下降。

3 建议

3.1 加强针对性培训

结合当前耕地质量情况,对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提高。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还可以涉及保护耕地的具体技术。如何更好地进行耕地质量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对耕地质量相关的污染防治、土壤退化与防治、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等方面进行联合研究。同时,对农民加强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促进科研成果实施。另外,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民具体保护耕地时不缺乏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把这项任务做好。

3.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国家改土项目的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进展缓慢[3]。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建设;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平衡施肥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动态管理

建立不同地区地力数据库和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了解各地地力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4]。

3.4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规划体系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尽快扭转农田生态变劣、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确保耕地的永续利用和生产力的稳步提高,达到农田生态环境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实行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部门,规划资金投入,为科学保护耕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地方性规章立法,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促进耕地保护规划体系。做到保护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17):3557-3564.

[2] 李涛,孔祥斌,梁颖,等.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07.

[3] 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土壤通报,2012(1):70-75.

[4] 韩璐,徐保根,朱锦尉.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区域的优选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5(1):20-25.

上一篇:安义县土壤养分现状与改良措施 下一篇:白城市2次东北冷涡暴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