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提问技巧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8-26 01:59:31

重视提问技巧 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精力、开启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在令人感兴趣的、教师善问的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感到时间像在飞,甚至忘记了时间。相反,有的教师不善于提问,常常是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发问不少,却引不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乏味,感到时间像在慢慢地爬,盼望早点下课。

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首先在于善问,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和策略。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让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能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思维达到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题组式提问 巧妙构建知识网络

这种提问通常是在一堂课课末或一个章节学完之时。因为一堂课或全章节的知识点比较散,课末或章末时运用题组式提问,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得更加连贯、完整、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函数定义、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等内容后,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复习:

案例1、函数的定义域为R,对x,y∈R都有

f(x+y)=f(x)+f(y),f(3)=5,当x>0时,f(x)>0.

(1)f(0)的值是多少?(2)f(x)的奇偶性如何?(3)f(x)在R上的单调性如何?(4)f(x)在区间[-3,6]上存在最值吗?若存在,如何求?你还能求函数在哪些区间上的最值?

生1:(1)对x,y∈R都有f(x+y)=f(x)+f(y),取x=y=0,得f(0)=f(0)+f(0),f(0)=0.

(2)对x,y∈R都有f(x+y)=f(x)+f(y),取y=-x,得f(0)=f(x)+f(-x),又由⑴知,f(0)=0,

f(x)=-f(-x),f(x)的为奇函数。

(3)设x2>x1,则x2-x1>0,又由已知,当x>0时,f(x)>0,f(x2-x1)>0,即f(x2)+f(-x1)>0,即f(x2)+f(x1)>0,

f(x2)>f(x1),f(x)在R上为单调增函数。

(4)由⑶f(x)在区间[-3,6]上也应为增函数,且f(x)min=f(-3)=-f(3)=-5,f(x)max=f(6)=2f(3)=10。由已知条件,还能求f(x)在[-3,3],[-3,9],[-3,12],…,[0,3],[0,6],[0,9],[0,12],…,[3,6],[3,9],[3,12],…等区间上的最值。

解答上述各题,分别将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值域等概念复习了一遍,这样做要比单纯地提问:“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值域等概念分别怎样?”更有效,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情绪兴奋,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另外,通过第⑷题后面的一道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

二、针对关键词提问深刻理解概念定理

通过“关键词”提问可以定向控制教学活动,使学生思维按照正确方向积极主动发展。数学中,因“关键词”引发的提问不胜枚举。

案例2、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平面平行”,即“若a?埭?琢,b?埭?琢,a∥b,则a∥?琢”(如图1)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2:定理中的关键词是“平面外”,“平面内”,“平行”。

师:根据关键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2:(1)将“平面外”三个字去掉,结论如何?

(2)将“平面内”三个字去掉,结论又如何?

(3)将条件中“平行”两字去掉,结论又如何?

师:谁来回答上述各问题?

生3:(1)结论有可能为“线a在面?琢内,如图2”;

(2)结论有可能为“线a和面?琢相交,如图3”;

(3)结论有可能为“线a和面?琢相交,如图4”。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和解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根据关键词提问并答疑,符合青少年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可使教学更具竞争性和刺激性,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那绝对是教育的悲哀,故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强化其问题意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进行悬念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悬念提问可使学生精力集中,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学习虚数时,可采用如下引入过程。

案例3、已知a+=1求a2+的值。

生4:a2+=(a+)2-2=1-2=-1,

(但很快,该学生对结果产生了怀疑)a2+怎么会小于0呢?

师:a+没有实数根,但有虚数根,而当a取某虚数时,a2+可使值小于0.那么什么是虚数呢?

这样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悬念,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需求,听课会更加专注,比直接给出虚数定义要自然合理得多,教学效率也自然会提高。

四、进行拓宽性提问强化思维的深刻度

这种提问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掌握课堂上和书本中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高,且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所以提问时,要有意识地提问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拓宽性问题。问题深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问题的广度是指提出的问题与其他知识联系较多。如,在学习“恒成立问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串,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1)对于任意k∈[-1,1],函数

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⑵对于任意x∈[3,5],函数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生5:⑴此题应将k视为主变量,x视为次变量。

令g(k)=(x-2)k+(x-2)2,它是关于k的一次函数,则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g(k)>0对k∈[-1,1]恒成立。

g(-1)>0g(1)>0,解之得x3. x的取值范围是{x|x3}。

师:还有其他解法吗?

生6:此题也可用分离参数法,且把x当作参数(即次变量)。

对于任意k∈[-1,1],函数f(x)=x2+(k-4)x-2k+4的值恒大于零,

对于任意k∈[-1,1],(x-2)k>-x2+4x-4恒成立,

对于任意k∈[-1,1],(x-2)k>-(x-2)2恒成立,

①当x-2=0,即x=2时,上式不可能对任意k∈[-1,1]恒成立,故x=2舍;

②当x-2>0,即x>2时,对于任意k∈[-1,1],k>-(x-2)恒成立,即对于任意k∈[-1,1],-(x-2)

-(x-2)3,又x>2,x>3;

③当x-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即对于任意k∈[-1,1],-(x-2)>k恒成立,(把-(x-2)作为一个整体分离出来)

-(x-2)>1,x

综合①、②、③得,x的取值范围是{x|x3}.

师:第(2)应怎样解?只要说出解题思路即可。

生7:(2)此题应将x视为主变量,k视为次变量。

法一:需对对称轴直线x=的位置分三种情况(在区间[3,5]的左、中、右)进行讨论(过程略)。

法二:分离参数法(过程略)。

此题答案:k的取值范围是(-1,+∞)。

五、进行层次性提问突出思维的渐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有层次感,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如在学习过函数奇偶性概念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深刻,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案例5、(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f(x)=x-;②f(x)=5;③f(x)=0;④f(x)=;

⑤y=x2,x∈[-1,1];⑥y=x2,x∈[-1,1);⑦y=.

⑵函数f(x)=3x-3-x在区间[-3a+2,a2]上的奇偶性如何?

⑶若函数y=ax+b,x∈(1-2a,a2)为奇函数,则a,b的值分别为多少?

生8:(1)①奇;②偶;③既奇又偶;④非奇非偶;⑤偶;⑥非奇非偶;⑦非奇非偶;

(2)f(x)=3x-3-x,f(-x)=3-x-3x=-f(x),

函数f(x)=3x-3-x在区间[-3a+2,a2]上为奇函数。

师:上述解法正确吗?

生9:⑵不正确。只有在-3a+2+a2=0,即a=1或a=2时,f(x)=3x-3-x才是奇函数,否则此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生10:⑶函数y=ax+b,x∈(1-2a,a2)为奇函数,

,(1-2a)+a2=0b=0,即a=1,b=0.

上面的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循序渐进,把一个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和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对定义域内任意x,都有f(x)=-f(x)(偶函数)或f(x)=-f(-x)(奇函数)”揭示出来,这样提问要比直接提问“一个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分别是什么?”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六、进行开放性提问强化思维的发散性

条件或结论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题。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奇的想法,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进行开放性提问,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产生大量的、新奇独特的答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学习过映射概念之后,为了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提出以下开放性问题:

案例6、(1)已知集合A={x|-4≤x≤-1},函数f(x)=x2,你能构造一个集合B,使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构成映射,且对应法则为f吗?

(2)已知集合A={x|-4≤x≤-1},集合B={x|0≤x≤5},你能构造一个函数f(x),使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构成映射,且对应法则为f吗?

生11:⑴集合B是不唯一的,只要{x|1≤x≤16}?哿B即可,如B={x|1≤x≤16},或B={x|0≤x≤16},或B={x|-3≤x≤19}等均可;

(2)函数f(x)是不唯一的,如f(x)=|x|,或f(x)=|x|、

f(x)=x+4、f(x)=x+5等均可。

七、进行陷阱式提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而导致解题失误的现象,可有意识地在易错处设计一些迷惑性问题,让学生充分暴露其不合理的思维过程,再引导学生过渡到正确解法,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如在学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义,可以提问:

案例7、(1)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与到定点(1,2)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2)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与到定点(1,1)的距离的比为2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生12:(1)由抛物线定义,此动点的轨迹为抛物线;

(2)由双曲线的定义,此动点的轨迹为双曲线。

师:上述解法正确吗?

多数学生很迷惑。

师:请同学们再次回顾圆锥曲线的统一概念。

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生13:(1)中的轨迹应为直线,因为点(1,2)在直线2x+y=4上。

(2)中的轨迹应为椭圆,因为动点到点(1,1)的距离与到定直线2x+y=4的距离的比为0.5,而0

通过上述提问,先让学生误入“歧路”,再回归原概念,让学生进行反思。

其实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给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的机会,若正确,则给予肯定与表扬;若有误,则可引导学生找出错因,并纠正错误,这也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实践表明,恰当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领悟到数学的真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为了在课堂上能提出好的问题,教师必须多了解学情,多钻研教材,多学习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有教师辛苦地钻研,才有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沈明强.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中学数学月刊,2010(4).

[2] 陈万龙,元正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扬州:高中数学教与学,2008(4).

[3] 唐惠斌.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技巧探索.西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5).

[4] 张振华,孙尚阳,韩春冈.数学教学设疑探讨.扬州:高中数学教与学,200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如何激发高中英语课堂活力 下一篇:高中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