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巫山诗雅与俗

时间:2022-08-26 01:31:38

摘 要:南朝士族文人在自然物象和宋玉两篇赋文形成神女故事意象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相关巫山的乐府诗歌,这些巫山诗歌继承乐府体式时,即表现出诗句典丽文雅,又反映所包蕴的感情世俗倾向,为巫山诗歌体系的研究留下具有探索价值的资源。

关键词:南朝;巫山诗歌;雅辞;俗情

一、南朝巫山诗歌文辞的典雅倾向

南朝时期开始出现大量的描写巫山的诗歌,其作者大多是贵胄士人。据目前资料统计写过于巫山题相关诗歌的作者有26人,其中出身皇族或者已经登基为帝者有6人,其余20人是范云、费昶、何思澄、刘绘、刘孝绰、刘孝威、谢、柳、陆云、王泰、王融、王褒、王台卿、王筠、萧诠、辛德源、休上人、姚翻、虞羲、张正见等人,他们中除开王台卿、王筠、休上人、姚翻等人生平事迹不详外,其余16人都是名门显贵,其中多人是齐梁时期的文学侍从,跟随于萧氏父子,故而身份尊崇。

《乐府诗集》、《玉台新咏》以及《文选》中所记载的《巫山高》仿词作品以及描写巫山一带的自然风景的诗作近二十多首。由于士族文化的垄断和经济上的特权,导致了这样描写巫山的诗歌以及用意象群的创造的诗歌的作者必然集中在当时的贵族阶级。

南北对峙,玄学思想和佛老思想影响,以及士族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士族文人多原对清浚秀丽自然风景吟咏。更因南朝政权弑篡频繁,传统儒家道德规范变得极淡漠,为维护家族既得利益,哪怕世事难料和仕途艰险却又追逐荣名执着仕进,在这样的矛盾的心态之下士族凭借着他们的优越的地位,纵心怡性,追求享乐,耽于玄思亦渐得山水佳趣。刘勰评价南朝文坛:“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1],“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2](《文心雕龙》明诗篇、时序篇);钟嵘认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徐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骨尽矣”(《诗品序》)[3]山水审美情趣已经在这时的士人中有很充分的发展。这是巫山诗歌典雅化的创作主体的客观社会原因。

南朝写巫山意象的诗歌作者中除了六位帝胄,其余作者基本上都生活在齐梁时期,且身居高官。宋武帝云“学士辈不堪经国,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用”[4]。最高统治者对这些名士的期待只在于给宫廷生活带来一点文化亮点。故名士会潜意识甚至有意识地对君主写过的《巫山高》唱和。但宋齐梁陈四朝的历史记载中,明确记录真正到过巫峡一带的诗人,包括皇族帝胄在内,并不多见,唯有萧衍、萧绎(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太清元年,徙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5]刘绘(豫章王嶷为江州,以绘为左军主簿,随镇江陵,转镇西外兵曹参军,骠骑主簿[6]、何思澄等人曾有过为官于荆州、江州的经历,且其地接近巫县,故有可能接触巫山巫峡风光。南朝文士们所作的与巫山意象群相关的诗歌中,有12篇是对汉乐府诗《巫山高》仿制,它们和汉乐府诗《巫山高》的结构极为相似。所以十二首仿《巫山高》和其原作一样都以极言巫山之高峻为起兴,接下来描写巫山或者巫峡的自然景观,卒章都寄予一种相思之意。“巫山”“朝云”“阳台”“暮雨”“烟云”等等意象都暗示着抒情主人们对所眷念之人的深情怀念和至少在内心上的不离不弃。如果从结尾之诗句而言,可以说他们是婉转表达出了对君主的期望。

南朝巫山诗歌,追求柔媚甚至是香艳的情调,意象、语词的选择多倾向于香软丽,对三国时形成的清浚通脱的诗风基本上已经完全摒弃。即使是以汉代乐府诗《巫山高》为模范而仿制的巫山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轻艳为主,即冶艳而不深刻,轻佻而不庄重,富丽而不自然。如

巫山高无极,白日隐光辉。霭霭朝云去,冥冥暮雨归。岩悬兽无,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徒依依。

――范云《巫山高》

洛浦疑雪,巫山似旦云。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娇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自有狂夫在,空持劳使

――何思登《南苑逢美人》

上面两首诗中,诗人应用到的巫山系列意象有“巫山”“梦”“楚王”“朝云”“暮雨”“枕席”“阳台”等,在这些意象的背后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共同特点,它们都把宋玉两赋所形成的巫山神女与襄王邂逅的旖旎故事为范,诗中遣用的语词文雅典丽,表现出很深的文化修养,其中虽然语言典丽,但实际所表达的感情并不因语言的典丽而失去一点成色,可谓情辞相得益彰,于同时的其他山水之作中因辞害情的倾向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跟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南朝巫山诗歌呈现出典雅化的倾向还源于审美意象摄取中,诗人们主观对文字风格的潜意识追求。

二、南朝巫山诗歌情感世俗化倾向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他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他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涵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7]。

南朝巫山诗歌的情感世俗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实在将巫山意象艳情化,用以表现贵族声色犬马、百无聊赖的生活“雅趣” ,反映了那个社会畸形心态。南朝巫山诗歌主要集中于梁代及以后,援用巫山意象群的南朝诗歌中,一反两晋玄言诗缺乏性情或者是不敢流露真情的尴尬境况,敢于说出真情,尽管这种情有时甚至是污秽的,毕竟有了一定的内容,再加上一些才华蹈的士人继承了山水诗和汉代乐府诗的一些优良传统,在这一层面上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南朝时期的有关巫山意象群应用的诗歌有三十九首之多,而且观其作者除陆云、辛德源和四首没有明确标明作者的乐府歌以外,其他作者多为齐梁时期的文士,且这些诗歌有着鲜明特点:多数巫山意象的情感有着明显的世俗化。

在这三十九首诗歌中,巫山有这一意象共出现27次之多(不包括在诗歌题目和注释以及引子中出现的内容),出现的频度为69.23%,而它们的出现多是和楚王与巫山神女之间的旖旎典故相联系在一起的,提及明确楚王的有7处,提到神女以及瑶姬相关的意象共有6处。明确提及自荐枕席的意象有4处,而暗示两情相悦的的或者是男女之间缠绵相思的则基本上全是(除开《巫山高篇》《通荆门》以及潘岳的《悼亡》),因此可这样说,南朝巫山相关意象的诗歌绝大多数是情歌。都是用不同的语汇来描述抒发同一客体和同一主题,即使这样我们可见到众诗人利用巫山以及与神女相关的典故作为意象,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情愫。

南朝巫山诗歌的作者多集中在齐梁期间,三十九首诗歌中,梁朝皇室就占了8首之多:梁・简文帝有3首(《蜀道难二首》、《雉子斑》、《行雨》),梁武帝一首(《朝云曲》),梁・元帝三首(《折杨柳》、《美人观画》、《巫山高》),皇太子《戏作》;如果加上作者身份重叠不明的有十首,占了25.65%。

南朝偏安江南,自梁武帝始,多个皇裔曾主掌荆州军政,而荆州也与当时的巫县有地缘上的接近,所以有可能领略到当时巫山绮丽风景,再加上梁齐皇室以学问自尊而且追求文雅,而巫峡绮丽的山川风光以及其流传甚久的异化了的关于巫山神女与楚王相遇的典故,自然也就契合了,因此他们写下相关于巫山意象群的诗歌占南朝巫山诗歌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一还多,其意旨趣味多和妇人关联,失去了“经国之大业”文学精神的张扬,看似文雅,其实际则津津乐道于男欢女爱,以巫山神女与襄王旖旎邂逅为艳羡。

而士族文人对“巫山”“朝云”“阳台”“暮雨”“烟云”等等意象意蕴的选用,也多倾向抒情主人们对所眷念之人的深情怀念和至少在内心上的不离不弃。如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属。抚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谢《巫山高》

夜闻长叹息,知君心有忆。果自闲,魂交睹容色。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哪知神伤者,潺泪沾臆。

――柳《梦见美人》

这些诗人在描摹外在场景与物象时,不关注场景与物象的社会意义,故而这些巫峡诗大多风格婉丽轻媚柔弱,只是突出了表层的审美愉悦,甚至流于对一种艳情的羡慕, 而这些大多和神女传说是一脉相承的,即以巫山云雨象征男女欢爱。“巫山” “云雨”“神女”“楚王”等意象,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排解不开的“巫山神女情结”,这种情结既表现了当时社会中文士对女性的态度:亲昵。又由于神女的奇情梦幻的特点,因而满足在那个享乐主义流行时代的文士对于女性的特殊的心理渴望和“想象的满足”、“替代的补偿”。

故南朝巫山诗歌多数虽遣辞文雅,但骨子里隽刻的是上层贵族和士人们对世俗情感生活的认同,甚至是颂扬。对巫山意象的截取是有着俗化倾向的表现。

南朝士人们对巫山意象的意蕴世俗化表现之二即情歌化。也许是统治者对民间那些发于男女恋情的歌唱尤为青睐,故多加采集,润色,拟作。故南朝巫山诗篇大多是吟诵男女情怀的作品,其所用意象多为云雨、神女、楚王,多表现的是男欢女爱之情,有着明显的情歌倾向。

在《乐府诗集》和《玉台新咏》以及《文选》中收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巫山的诗歌中,南朝诗人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唯一的北朝作者就是王褒,而王褒原是南朝士族中写宫体诗好手,留滞北方,故其作品中的巫山诗歌亦可认为是南朝作品。然而就是这些作品中,像陆云、谢和王融等人的巫山诗歌作品还是有着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它们或本于《巫山高》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巫山高》

通过系列的巫山意象来极力渲染游子思妇的不尽乡思和绵绵相思之情,其中邈密的情思通过意象的密集排铺得以实现,而且在诗中也有佳句供赏(如“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抚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和前面的描写艳情的作品自是有云泥之别。虽这些诗歌中的与巫山相关的意象的源头则明显和由宋玉两赋所形成的巫山神女邂逅襄王的神话迥异,因此上可推定为其源头是衍变了的负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感的自然物象,但它们也承载着世俗生活中对纯真情感的渴慕。

南朝巫山意象群作为一种历史的脉络而言,是巫山众多意象的逐渐定型化的过程,并成为后世文学中巫山意象内蕴的基础。这时代的巫山诗歌作品,尽管在内容和思想上还是相对单一和柔靡,但作为文学贡献仍是不能磨灭的。

南朝的巫山诗歌意象群是巫山意象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阶段,尽管其作品数量还是相对不多,但是他们还是对后世巫山文学中的意象衍射丰富提供了值得借鉴范式。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9.

[3]钟嵘・诗品(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5]、[6]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第第109页.

说明: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支助项目。

上一篇:中西文化影响下的吝啬鬼形象之比较 下一篇:普通高校“社团推动”课外活动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