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起密闭空间作业急性中毒事故调查

时间:2022-08-25 11:55:33

二起密闭空间作业急性中毒事故调查

作者简介:周萍(1969— ),女,副主任医师,学士。

根据卫生部2000—2009年公布的职业病统计数据,职业中毒占职业病总数的12.8%~18.0%,是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类职业病。在职业中毒病例中,急性职业中毒占22.4%~39.6%,引起急性职业中毒前2位的化学毒物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多发生在下水道、污水井、罐仓等密闭空间[1-2]。船舶修造、机械制造为我市重点产业,涉及有限空间及密闭空间作业多。2012年我市发生二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现报道如下。

1 案例介绍

[例1] 2012年12月13日9时10分,1名41岁男性喷漆工被公司安排进入箱体内进行焊缝补漆,这名工人穿喷漆防护服,佩戴过滤式防毒口罩。该箱体空间为10 m×0.8 m×1.5 m,只有1个容1人进出的孔,无送排风装置。当天调制油漆物料用量为20 L油漆、4 L固化剂和16 L稀释剂。厂方提供的MSDS显示,油漆中含有二甲苯、三乙烯基四胺、三乙烯基三胺(含量不详);固化剂中含异丁醇20.0%~25.0%、乙苯15.0%~20.0%、甲苯12.5%~15.0%等;稀释剂为甲苯、二甲苯、酮类和醇类的混合物(含量不详)。上午劳动者工作到11时30分,12时10分左右该工人换好滤毒盒进入箱体继续补漆,13时30分左右,出现头晕、目眩、胸闷、恶心等症状,出箱体休息约1 h,进入箱体继续工作,15时15分左右感上述症状加重,神志模糊,被人救出,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入院查体:神志清,双瞳孔直径3 mm,口唇不绀,两肺呼吸音低,心率71 次/min,腹软,无压痛,血压116/82 mmHg;血常规:WBC 10.4×109/L、N 84.9%、Hb 157 g/L、PLT 209×109/L 。血气分析:pH 7.38(正常值7.35~7.45)、PaCO2 49 mmHg(正常值35~45 mmHg)、PaO2 56 mmHg(正常值80~100 mmHg)、SaO2 87.0%(正常值95.0%~98.0%)。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均基本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头颅、胸部CT平扫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急性有毒气体中毒。经吸氧、支持和对症治疗,1周后出院。某职业病诊断机构依据该劳动者有明确的短时间内较大量甲苯、二甲苯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恶心、头痛及意识模糊,对照《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16—2002)诊断为职业性急性轻度甲苯中毒。

[例2] 2012年2月4日下午5时,某公司员工丁某(男,37岁)等3人被安排在公司一车间内,对一直径约10 m不锈钢球形容器内部表面氧化层进行处理,筒体外留1人对容器进行转动,该容器无送排风装置。作业时劳动者将80 L“不锈钢去斑王”一次性倒出,然后用塑料扫帚快速均匀地涂在筒体内表面上,使之与筒体表面氧化层发生反应,从而达到表面处理目的。“不锈钢去斑王”的主要成分为氢氟酸12.0%、硝酸10.0%、酸雾抑制剂2.0%、无机聚合树脂50.0%。进入筒体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有安全帽、防护眼镜、过滤式防毒口罩、雨衣、雨靴、橡胶防护手套等。丁某进筒体大约10 min左右,感到身体不适,咽痛、呛咳、胸闷、呼吸困难,因筒体在转动,可供人员进出的孔洞位置较高,无法立刻从筒体出去,在现场人员的帮助下,当孔洞转到人员可进出位置时,该劳动者爬出筒体,在筒内停留时间约20 min。出筒后回宿舍休息,因症状无缓解,并咳粉红色泡沫痰,22时30分被送医院救治。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口唇及甲床明显紫绀,心率104次/min,血压110/74 mmHg,两肺中下肺野满布湿性罗音,呼吸加快为27~30次/min;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23.1×109/L、N 89.6%、RBC 5.12×1012/L、 Hb 154 g/L、PLT 278×109/L。血气分析:pH 7.3、PaCO2 48.3 mmHg、PaO2 75.4 mmHg、SaO2 91.0%。CT扫描示两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考虑肺水肿或肺泡出血。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临床诊断急性有毒气体中毒、化学性肺炎、急性肺损伤。经吸氧、激素、利尿及抗感染抑制炎症等对症支持治疗,13 d后出院。职业病诊断机构依据该劳动者有明确的短时间较大剂量酸类化学物(氢氟酸、硝酸)职业接触史;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如咽痛、呛咳、胸闷、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紫绀、两肺中下野满布湿性罗音;CT扫描示两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肺水肿或肺泡出血,对照《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3—2009)、《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GBZ71—2002),诊断为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急性重度氢氟酸、硝酸中毒。

2 讨论

上述案例发生的原因主要是:① 生产工艺落后,上述2案例均为最原始的手工操作方法。② 作业时大量有毒物质挥发,自然通风不良,无强制性送排风设施。③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不到位,劳动者作业时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案例2中丁某作业期间因感觉胸闷、呼吸不畅曾拉开防毒口罩,导致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有毒物质。④ 呼吸防护用品不能满足防护要求。案例1劳动者中午更换了滤毒盒,仍然出现中毒症状。⑤ 作业场所未配备有毒气体报警仪。

密闭空间急性中毒事故的频发,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2007年卫生部出台了《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2012年国家安监总局在全国集中开展了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但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建议:① 密闭空间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从源头上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② 用人单位应严格执行GBZ/T205—2007的要求,作业过程中应持续保持强制性通风,保证能稀释作业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并满足呼吸需要。劳动者作业时佩戴有针对性的有毒气体报警仪。③ 劳动者要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内容应包括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与维护等。④ 合理选择、配备和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应按照《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标准的要求选择和佩戴呼吸防护用品。选择过滤式防毒面具的前提是,保证所选择的防毒面具能够过滤空间内所有能给作业者产生危险的有毒物质及空间内含氧量合格,否则就应该选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3]。⑤ 发生中毒事故,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安监部门报告,以便查找准确的事故原因。上述2案例均未上报,诊断时缺乏现场检测资料,案例1劳动者可能还有其他毒物的混合中毒。

3 参考文献

[1]杨新建.密闭空间窒息性气体职业中毒事故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34(5):309-311.

[2]徐桂芹.2000—2009年全国职业中毒状况规律分析和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5):96-100.

[3]杨文芬,张鹏,盛海涛.个体防护装备在受限空间作业中的选择配备与使用管理[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10,2:19-23.

上一篇: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出版社品牌建构 下一篇:网上买药品:务必查验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