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市绿地发展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8-25 10:46:45

关于新型城市绿地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发展中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积极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途径。本文以中新仁恒(海门)长江生态科技城项目为例,探索一种在政府引导下,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协调城市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创建生态可持续城市的可借鉴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绿地 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 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城市发展中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传统城市发展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积极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途径,城市绿地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更替的地位。

城市绿地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相结合,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新趋势。中新仁恒(海门)长江生态科技城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资源价值最大化,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协调城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创建生态可持续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1.矛盾中的机会:中新仁恒(海门)长江生态科技城项目的实践

1.1项目背景

中新仁恒(海门)长江生态科技城位于海门主城南部,是城市南进与沿江开发的引擎项目,承载了城市空间南拓、沿江开发、展示滨江宜居城市形象等需求。未来将建设成为以城市绿地为核心,多元复合居住、商业、绿色产业、历史街区等功能,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城市门户区。

为符合海门“全力建设江海特色花园城市”的总体要求,实现“绿韵东洲、生态江城”的定位,采用何种模式构建以城市绿地为核心,引领周边城市功能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范式,是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

1.2多重需求下的机遇与挑战

(1)既有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下生态建设的困境

近年来,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海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依然受到自然、经济、科技、政策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存在区域环境不断恶化、土地开发建设粗放、生态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2)困境下对“城市绿地”的重新审视

城市绿地与城市经济社会息息相关,应当扭转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之向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城市绿地与城市系统的组成、格局、动态发展过程入手,寻求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1.3实现“花园城市”要求的发展理念

为缓解城市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导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城市绿地的开发建设。

(1)水绿融合,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整合周边生态资源,通过系统化的构建,使绿地的生态功能区域与影响范围加大,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重新界定绿色城市价值,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可以有效提升周边用地价值,还可为城市提供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实现绿色城市的多元化。

(3)多元化的景观系统。绿地应该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和生境构成,通过各要素的整合、重构,更大程度是吸引、集聚“人”的活动,加速“绿地、人、城市“之间可持续关系的建立。

(4)联系水和城市,打造标志性沿江城市形象。城市绿地空间,是自然水域与城市空间的过渡,也是最重要的城市景观线,对城市近、中、远景以及沿江天际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2.反思:重新评价现有传统绿地发展模式

海门在生态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是传统绿地发展模式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

2.1城市空间拓展与绿地建设间的矛盾

海门城市建设的加速,大量自然生态空间被用作城市建设用地,虽然着力实施江海文化公园、东洲河景观带等工程,不断创新绿化造林机制,但仍不能弥补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

2.2城市土地利用与绿地建设间的矛盾

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在开发建设中为提高经济效益,城市绿地一直作为配套建设,不仅缺乏直接的经济推动,建设量远低于城市需求,还存在改变城市绿地用地性质,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不力等问题。

2.3区域环境恶化与绿地建设间的矛盾

海门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圈层,城市建设速度较快,环境污染也同样突出。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需要更多的生态绿地加以调节,目前绿地建设远不能满足要求。

2.4社会动态变化与绿地建设间的矛盾

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提高等都需要绿地建设与之相适应,增加绿地数量,提升绿地质量,以满足更多元、更高层面的需求,才能保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3.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绿地保护与发展模式

中新仁恒(海门)长江生态科技城以“长三角智慧健康新演绎”、“新加坡花园城市新典范”、“海门骞公遗风新传承”为愿景目标,打造多样化的生态科技新城。

3.1空间策略:多元结合的空间发展策略

城市绿核:预留大型绿地作为“城市绿肺”,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形象,与骞公湖“城市之肾”共同打造未来城市名片。

绿色网络:结合周边水系及生态资源,构建完善的绿化网络,增强与自然的联系。提供舒适的慢行空间,保障绿色出行,促进景观与农业结合,在居住和混合开发区间布局若干绿色节点,打造绿色空间网络。

绿色单元:由“田园城市”理念得到启发,在具有一定规模、功能的城市单元内,以绿色空间为基础,将宜居环境、多元功能业态、开放空间、景观绿地等融于一体,采用绿色建筑和节能材料,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动力机制:兼顾城市发展与公共利益

传统城市建设以牺牲城市公共利益(如绿地空间)换取较高城市建设量,人均绿地面积减少,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随着生态可持续理念的不断深入,城市绿地建设已然发生变化,应当深度挖掘价值功能,建立兼顾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利益的动力机制。

城市绿地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隐性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等方面,因此,城市发展主要通过项目开发实现绿地功能价值到市场价值的转换,城市公共利益主要依靠城市绿地的生态经济价值来实现。

3.3实现途径:推进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参与发展模式

现代城市建设有众多市场、商业因素介入,快速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生态资源间需要更加成熟的调控机制。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参与模式,主要通过“共赢”和“分工协作”将利益相关者视作整体,强化政府引导的多向互动与市场的灵活配置。引入资金、经验、人力资源等,使城市绿地的开发建设获得资金保障,同时保障原居民的经济利益与自我价值提升,最终以透明的合作机制平衡利益关系,激发城市发展内在动力。该模式必须要明确各自职能,突出政府在引导、协调和保障机制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市场优势,强调公众参与,以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与和谐发展。

4.完善:针对城市绿地发展模式的两个建议

4.1协调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城市绿地的建设要有行之有效的经济对策,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又提升资源价值,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政府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和重点引导,把握市场投资导向,提供多管齐下的有效政策保障,为生态绿地的建设注入活力。

4.2活用经营运作机制

城市绿地经营运作的关键是以城市绿地为核心,整合各城市资源,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形成以资源为核心的城市竞争优势,推动城市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运营机制趋于多元化,有效的研究与借鉴各种机制,促使整体协调发展,是城市绿地运作成功的重要保障。

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2】赵运林.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化[J].城市问题,2008(02).

【3】杨保军.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2008.

【4】熊和平.陈新.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中国园林, 2011(1)

上一篇: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分析 下一篇:国内智能化装修的前沿和发展性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