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方法对发声及作品演唱的影响

时间:2022-08-25 10:37:10

错误方法对发声及作品演唱的影响

摘要:在声乐的学习中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发声方法,如常见的一些错误的呼吸方式、错误的思想观念、错误的发声习惯(上胸呼吸、喉音、白声、抖音)、在歌唱表演中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可以协调各个发声器官之间的动作,还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发声器官的机能。这样唱出来的歌声不仅优美动听,更重要的是能使音色保持青春,延长其艺术生命。我们可以把歌者的身体比做一件乐器,由于“乐器”里面的各个部位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当我们学习演奏乐器时,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所以,科学的发声方法对学习声乐,尤其是初涉声乐领域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错误方法 呼吸 不良习惯

唱歌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从事歌唱事业或很想学唱歌的人为数甚众,然而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不少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仍唱不好歌,原因往往又不是出在先天素质上,而是因为自身训练不得当、理解有误,形成了一些发声上的错误并引起演唱表演上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歌唱水平的正常发挥。其中有一般性的,如歪嘴仰脖、勾背拘胸,多余的摇头摆手等等;也有歌唱技巧方面的,吐字不清、错误的吸气方法等;还有歌唱观念上的误区,如有人认为歇斯底里、手舞足蹈就是表达歌曲情感的最佳状态,有人认为美声唱法就是假声唱法、抖声、喊上去的等。声乐学习中这些常见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很容易影响发声和演唱作品。

一、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

人声主要是靠空气与声带之间相互作用所发出的。因此,歌唱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科学证明“胸腹联合呼吸”是现今较为科学实用的呼吸方法。这是一种运用了胸腔、横膈膜和腹部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它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全面地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的容量大,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只要有了这样的呼吸对于歌唱才有了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还要结合正确的发声练习,要有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由横膈膜控制呼吸,这样才有助于增大音量,美化音色。

二、声乐观念上的误区

声乐观念上的误解是声乐教学中最难纠正,也是最容易造成群体性、持久性影响的毛病。这方面,笔者认为仅以学生中(也许包括部分声乐老师)对美声唱法的误解作详细的分析。美声唱法在欧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已有六、七十年了。一谈到美声唱法,人们自然感觉美声唱法就是只讲究声音的美,不注重情感的表现和准确的咬字吐字,听起来都是装腔作势,歌词含混不清,普通老百姓不易接受,因此美声唱法仅在我国电影屏幕上或舞台上作点缀性的出现。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或歌手并不了解美声唱法的真谛,靠模仿或做作的声音进行训练,从而使美声唱法长期蒙灰。

我国对美声唱法的认识始于80年代初,世界著名声乐大师吉诺贝基米来中国讲学,他的讲学扫清了长期笼罩在我国声乐界的迷雾,随后我国一大批优秀美声唱法歌手相继倔起,如胡晓萍、迪里拜尔、程志、张建一等等。

从意大利文“Delcarto”的原意“美好的歌唱”来看,美声唱法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最美好的唱法,它那良好的气息控制、完美的共鸣、辉煌的音色,相信在将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声乐爱好者的喜爱。

尽管有关美声唱法的迷雾已经散去,但目前仍有人沿袭着传统的方法,在进行不切实际的学习,进入误区。其表现为喉咙撑大,声音、咬字、吐字不清,女生大部分在中、低声区声音虚、发沙。这种学生的发声是以唱假声、找高位置为主,因而低音自然很弱,声带闭合不全,声音不纯。他们不明白要发出美的声音,唱好歌,达到声情并茂,赢得更多的观众,发声(唱歌)就应顺其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训练形成一种自然的歌唱。

三、歌唱发声的不良习惯

在初学阶段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喉音”、“白声”、“抖声”、“上胸呼吸”。

(一)上胸呼吸

有多数刚入门的学生在歌唱发声中都会利用上胸呼吸,然而上胸呼吸会使颈部肌肉过分紧张,气吸入不深,由此容易导致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无力保持气流作有规律的吸入及呼出。从而声音失去美的音色。这种歌唱方式不但会让听众感觉到力不从心,对肺部的健康也是有损害的。要知道,学习声乐演唱,追求的是歌唱的艺术状态,歌唱不仅仅是嗓子在歌唱,而是把全身作为一个整体,把全身都利用起来的一门表演艺术,所以,演唱者就必须把握好整个身体的调控,不要以上胸呼吸为呼吸方式。

(二)喉音

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歌唱毛病,要纠正喉音毛病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毅力。因喉部肌肉构造十分复杂,发声过程中如不能放松喉部肌肉和舌根肌肉,而用很强的力气去发声,随之而产生的就是硬而粗糙的声音和脸红脖子粗的难看状态。引起这种错误发声状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听觉错误造成的。

我们发声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由骨骼传导的,而听众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导的。由于发生介质的不同,声音的音色和特质也会不同,所以容易将把压喉的声音认为是洪亮的乐音。所有,当学生认为自己发出的是明亮悦耳的声音,而在外人听来却是发闷、刺耳的声音时,是因为他在喉部用了很大力量从而产生了喉音。克服喉音就要主观上重新定位自己的声音。建议有这种误区的人要善于利用别人的耳朵,或是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认真分析。重新在主观上改变自己对乐音的认识,或是将喉咙当作是一个出气的通道,唱歌是尽可能的避开它。

(三)白声

所谓的乐音就是柔和、集中、结实的声音,而白声则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其实是认识上的错误,错误地认为喊得高,声音尖亮就是唱得好。好的声音是要建立在气息支持的基础上,音域宽要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发声基础上,音质优美要建立在以调节好的整体共鸣的基础上;有情感的演唱要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上,这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美妙歌声,而不是苍白、难听的“白声”。

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可做打哈欠的状态并保持口腔内部打开和紧张的状态不变,同时让气流轻轻的从声带之间流过,慢慢的发出声音,随着不断的练习逐渐增加胸腔和头腔的共鸣。由此发出的声音就有明显的气息支持,音色会较为柔和、结实。同时口腔的动作也会大大影响声音的质量。牙关咬得太紧会使声音堵塞在喉腔中发不出来,使声音发白、喉部的负担过重。口形过扁会使发出来的声音发尖切过于单薄,而口形太长又会使声音过重、整个发声体过僵,声音太直。总的来说:“深呼吸、稳定喉头、高位置”的歌唱要求,可以缓解或根除“白声”的毛病。

(四)抖音

经过正确歌唱训练的人可以发出一种波动均匀的颤音,给人以美的感觉,而一些未经训练或对声音认知程度不深的学生把这种自然的波动颤音唱成了抖音。这种不正常的抖音,有时抖动得太快,使人听起来恐怖,有时抖动得太慢,使声音摇晃。总之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歌唱方法的问题。在发声时没有做到放松喉咙,并用均匀的气流冲击声带,而是用喉咙周围肌肉的力量去做那种不自然的抖动声音。其二就是喉肌劳损,声带有病或年老机能失调也会出现抖音,要纠正这种毛病首先要调节好呼吸,让喉部肌肉放松,使声带与呼吸产生良好的配合,方能得以纠正。歌唱者可先做短促的“啊”母音练习,再辅以长音“啊”母音练习,再用控制均匀的气息摩擦冲击声带,发出振动均匀的颤音。这种颤音越均匀,其音色就越美丽。

四、歌唱表演中的不良姿势习惯

正确的演唱姿势是歌唱得以完美表现的有力保证。由于歌手平时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或因上台紧张,所表现出来的紧张状态,如:“弯背拘胸”、“前倾后仰”、“双眉紧锁”、“歪嘴斜眼”、“双手僵硬”或无规则地乱动等等,都属于歌唱表演中的毛病。

正确的歌唱姿态是稍微分开,或两脚一前一后,以身体在歌唱表演中能自然稳定为宜。身体既要站直又不可僵硬,面部要放松、保持愉快自然的状态,眼睛平视,不可东张西望或集中在某一物体上。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来变化面部表情,双手辅以抒发歌曲情感需要的简单手势,不可动作太多,以不影响歌唱及舞台形象为佳。所以在歌唱学习中应该多对着镜子进行练习。人的不良习惯,一旦形成,要改正是有一定困难的,镜子可以直接反映出你的姿态是否正确,同时还要多注意观察成功的歌唱家的表演姿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姿态,逐步形成正确的歌唱体态。

以上是我们平时练习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方法,有些学生未必会重视这些错误对自己歌唱的影响,发声是歌唱作品的基本功,如果在歌唱时习惯使用这些错误的方法会导致作品演唱的不积极,甚至在演唱高音较多的作品时很容易出现破音或体力不支的情况,这样就不会给听众一种悦耳动听的感受。因此,错误的发声方法严重的影响演唱作品,会给声乐道路带来一时甚至一生的阻碍。

五、结语

在声乐学习中,不可只是简单的模仿,要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树立正确的主观印象,提高自己的欣赏鉴别能力,其次还要结合正确的方法。以上内容将歌唱中常见的错误方法产生的原因与纠正的方法介绍如下:1.歌唱者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声音观念、发声方法和审美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音色、音量及共鸣效果,甚至单单地只用模仿他人来学习声乐,结果使声音全憋在喉咙里,或者干脆用白嗓子喊,而所谓的泛音也被模仿成了抖音。由于声音可以通过歌者的咽管送进耳管直接震动本人的内耳膜,造成自己听起来似乎又大又亮的假象,这其实是一种欺骗性很强的声音;2.不良的姿势也会影响到歌唱的声音和状态,舞台表演是声乐表演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平时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营改增”对各行业税负影响的动态分析 下一篇:在笔墨游戏中感受水墨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