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里的马

时间:2022-08-25 10:08:37

照相馆里的马

你骑马拍过照吗?真马、木马、纸马,不要小瞧国人制造道具的想象力。马虽已经远离日常生活,却依旧存在于照相馆里留下的记忆中,翻阅老照片,也是回溯以前的马和曾经真实的人。

从真实到模拟

小的时候我们在城市里还能经常见到运输货物的马车,那时,家附近的公园边上有一家照相馆的外景拍摄点,那里还有一头专门供人骑着拍照的骆驼,后来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头骆驼被换成了一匹马。这匹马的具体颜色和模样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对这件事印象却很深,可能因为是第一次见没有拉着马车的马吧。如今,马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已经很难再见到马的身影。

大概是在五六年前,我开始收集一些老照片。几年下来,这些老照片也有几千张了,时间跨度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其中绝大部照片分是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照相馆所拍摄的普通中国人的影像。有趣的是,我发现这其中一些照片与马有关――不同时期的照相馆都曾使用真马、木马道具,甚至在木板上画出马的图像来为顾客拍照。照相馆和马的故事由此展开。

摄影与马的渊源

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Louis Jacque Mande Daguerre(路易・达盖尔,1787-1851)在巴黎注册并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新发明――Daguerreotype(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摄影术被发明的日子。当时的世界,正在被各种各样新鲜的发明与技术迅速地改变着。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在电报被发明之前,最快的通讯工具莫过于信鸽;在火车出现之前,世界上最快的旅行速度莫过于马车;而在摄影出现之前,时光无情地流逝,就像一条默默流淌的河。自从有了这些发明,通讯更迅捷,旅行被加速,时间被定格。这些发明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让原本缓慢发展的时代加速前行,成为一个信息与影像的世界。实际上,摄影与马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我们可以从摄影史记载和保存至今的一些早期摄影图像中一窥端倪。William England(威廉-英格兰)在1859年拍摄了“尼亚加拉瀑布吊桥”,画面中一架马车与一列火车正在同时穿过这座吊桥,前者注定要在之后的日子里逐渐被后者替代,而摄影则记录下了这充满预见性的一幕。

1872年,酷爱赛马的旧金山铁路大亨Leland Stanford(利兰・斯坦福,1824-1893)为了想知道赛马在奔跑时四个蹄子是否同时离地,这个困扰他很久得不到答案的问题,找到了当时在美国西部最有名的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埃德沃德・迈布里奇,1830-1904)。Muybridge出生在英国泰晤士河边金斯敦的一座古老集镇,长大后他来到旧金山这座因淘金热和大铁路而建设成的新兴城市。他本人也因拍摄旧金山壮观的巨型风景照闻名美国西部。Muybridge在得知Stanford的困惑并得到他的资金支持后,在Stanford的个人赛马场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拍摄试验,他使用多台高速快门的照相机拍摄下了马匹在奔跑中的不同瞬间,照片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组连贯的动作。这些图像是人用肉眼无法捕捉到的。今天我们可以从Muybridge拍摄的这些照片中很轻松的看到,赛马在快速奔跑的某个瞬间四蹄是可以同时离开地面的。这个结果让Stanford非常满意,因为在之前的画家笔下,奔跑中的马是不会四蹄同时腾空的。

1909年冬天,时年16岁的梅兰芳来到北京城内一家照相馆拍摄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左图),照片中,少年梅兰芳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之上,衣着华丽,左手轻抚缰绳,右手自然下垂紧握马鞭,俨然一副娴熟骑手的姿态。为了拍摄这样一张少年梨园名角与骏马的留影,照相馆摄影师专门在室外给梅兰芳进行拍摄,而且在构图时有意地将梅兰芳身后的照相馆牌匾也了收进照片之中。梅兰芳身下的这匹马身壮毛密,鞍]齐全,马尾马鬃也打理的十分整齐,我想这匹马一定是梅兰芳心爱的坐骑,能专门去照相馆给自己和坐骑拍上一张留影,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的热爱程度。

小木马的故事

木马是照相馆拍摄儿童照片时最常使用的道具之一,它最初起源于欧洲。据说现存最高古老的木马来自十七世纪初期的英国。英王查理一世(1600-1649)小时候的双腿娇嫩,不够强壮,于是照顾他的保姆发明了一种木质的摇马。这种木马的下部有两侧分别有两块半圆形的木板,可以让查理一世坐在里面练习双腿的力量。传说有了这个木马之后,查理一世的双腿后来真的变得强壮了起来。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总之,这种小木马在这个时期的欧洲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开始流行开来,并且成为他们训练子女们骑术的重要玩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甚至使用木马来训练士兵的骑术。

当照相馆出现以后,照相馆的摄影师很快就把这种广受欢迎的玩具木马引入到照相馆中来为孩子们拍摄照片。当时的木马价格不菲,一般家庭很难承受购买木马高昂的费用,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去照相馆给孩子们拍摄一张骑木马的小照片还是相对经济的不错选择。久而久之,孩子们去照相馆中的乘骑木马拍照便成为一种传统,我也收藏了不少这样的小照片,从民国时期蛋白或银盐纸基的黑白照片到八九十年代的彩色照片都有。虽然它们属于不同时代,受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这些小木马的做工与材质或精致或粗糙,但是骑着它们的稚嫩“小骑手”们在木马上摆出的动作姿态大都像模像样。我不知道这些老照片中的孩子们之后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浪起伏,但至少在这一刻,在拍摄的一瞬间,我能感到他们是满足和快乐的。

照相馆里的龙马精神

马必然是要奔跑的。唐代诗人李郢在《上裴晋公》一诗中写道:“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龙马”的说法将“龙”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与马联系到一起,使人们对“龙”想象能够有一种现实的寄托,现在想想《西游记》里对于白龙马的人物设计确实是十分恰当。也有人说,人类对“龙马精神”的推崇,或许正是对自由天性的向往与回归。在古代社会中,马与人类文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驾马驰骋的渴望可能早已潜移默化地注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纵然那个龙马奔腾的时代已经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而渐渐远去。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在照相馆中出现这么多骑马飞奔的照片。

早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便用他发明的相机捕捉到了飞奔的马的图像,但他当时使用的摄影设备复杂庞大且造价不菲,并不能够普及到照相馆中使用,而且照相馆一般也没有足够的场地和条件来饲养马匹。当时的人们想要给自己在飞奔的马背上拍摄一张完美的照片是很难实现的,不过聪明的人们很快便想出了一种更为简单且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的一家照相馆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个商人,穿戴着厚实的棉袍和皮帽,好像正骑在一匹奔跑的骏马之上,实际上这匹奔跑的“骏马”是画在木板上的。画师在一块大木板上画好奔马的形象后,沿着边缘小心裁切出马的形态,然后将其摆放在背景画前面,两者之间再放上座椅,这样拍照的人就可以坐在椅子上骑这匹奔驰的“骏马”了。照相馆利用这种Ij妙的布景手段,在空间中成功营造出了一个视觉假象。这种制作布景的方式有很多优点,节省空间且便于更换和搬运,所以一直沿用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一张拍摄于1980年代的照片,年轻的爸爸带着一顶酷似魔术师的帽子和他的孩子在照相馆中拍摄了这张骑“马”的照片,当时拍摄这种充满戏剧性场景的照片也只有在照相馆中才能够实现。

那些发黄的老照片被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其实我并不知道大多数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些人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人生,小木马承载了无数孩子的少年梦,而这些美丽的梦都化作小照片儿,留存在各家各户的相册当中。今天人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迷恋马,取而代之的是占领了整个世界的汽车。不过,有趣的是,德国汽车品牌BMW在中文里被翻译成“宝马”,这也许也是现代文明对马的一种怀念吧?

上一篇: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下一篇:影响英语有效学习的教学误区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