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核桃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25 08:27:04

保康县核桃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了保康核桃(Juglans regia L.)种植区域的发展现状,找出了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保康核桃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桃(Juglans regia L.)产业;品种引进;栽培管理;保康县

中图分类号:S664.1;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20-02

核桃(Juglans regia L.)又名羌桃,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果实除含有营养价值极高的油脂,还有优质蛋白质种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用途多样[1]。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核桃产业也逐渐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经济支柱之一。保康县位于鄂西北山区,是襄阳地区惟一的全山区县,东邻南漳,北接谷城,西与房县、神农架交界,南与远安、宜昌、兴山毗邻。境内山峦重迭,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多变,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林特产品丰富,有油桐、油茶、木梓、生漆、棕片、核桃、板栗等较高价值的经济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核桃的发展,核桃在保康已有近千年的种植历史,年总产量在25万kg以上,品质上乘,发展优势明显,全县20多万公顷山场面积中,适宜发展核桃的面积达5.33万hm2以上。

2007年保康县政府将发展核桃产业作为农业开发重点进行培植,致力打造“湖北核桃生产大县”。5年累计投入资金愈3亿元,新发展核桃面积1.73万hm2,总面积达到2.40万hm2,成为保康县目前最大的特色产业。为了摸清保康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深入保康县各乡镇对核桃种植规模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期找出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保康核桃产业规划作参考。

1 保康核桃分布及生产情况

据调查,保康县原有核桃树约18.0万株,面积200.0 hm2;已挂果的有7.5万株,面积167.0 hm2,年平均总产量约11万kg。每个乡镇基本都有核桃种植,主要是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零星种植,全县大约2.5万个农户都或多或少种有核桃。初具规模的核桃种植是在1997-1998年从云南、四川等地引进种苗进行种植和嫁接,同时建立种苗繁育基地6.0~7.0 hm2,由于管理技术及品种更新原因,现在这些核桃的产量和品质都已远远落后。

2007年从河北引进核桃新品种绿岭1号,以品种上宋为授粉树,2007年共完成核桃栽植面积1 400.0 hm2,调运优质核桃嫁接种苗72万余株,落实采穗圃面积5.3 hm2,育苗面积33.0 hm2,引种核桃主要分布在10个乡镇,其中以龙坪镇和马桥镇发展最多,分别为237.0和204.0 hm2。截至目前,核桃总面积达到2.4万hm2,成为保康县最大的农林特色产业。据统计,保康县人均核桃面积达到733 m2,人均1 334 m2以上的乡镇有2个,人均1 334 m2以上的村有33个,发展6 660 m2以上核桃的大户达5 243户,6.7 hm2以上的核桃连片基地达189个,33.0 hm2以上的核桃连片基地达19个。

2 保康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保康县地处山区,土地宽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发展核桃生产土地利用面积大,规模栽植空间多,分户经营管理便利,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因此,保康县政府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总体思路,将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作为林业产业建设的重点,进行科学规划,制定核桃产业发展“155”规划目标[即用10年的时间,全县新发展核桃基地50万亩(3.33万hm2),农民人均增收5 000元以上];同时,全县投入财政资金1 183万元,给予每株种苗3元的补助;每个乡镇还安排2~4名技术服务人员对新引进核桃进行指导工作。但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核桃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品种老化

原有核桃树主要是20世纪70~80年代从云南、四川引进的,如今树龄已达25年以上,树势衰老退化严重,全县18.0万株核桃树中仅有7.5万株挂果,平均单株产量仅1.5 kg左右,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2.2 管理技术落后

原有核桃树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的“四旁”和林缘地带的边缘,与其他经济林果和用材林木混生,争光缺肥,缺少抚育管理,生长环境条件差,核桃树和果实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感染,农户普遍缺乏管理意识和经营意识,重栽轻管,没有采取任何防治配套措施。

新品种引进后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不足。新引进品种主要是2007年冬季和2008年春季从河北省绿岭果业公司引进的绿岭1号。该品种在引种地抗逆性、抗寒性均强,且对细菌性黑斑病和炭疽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因此,在河北省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侵染植株的现象。但是引种到保康县后,由于本地的气候与北方有差异,保康夏季高温高湿,导致该品种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病虫害。病害主要有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和日灼病等,造成叶片脱落,严重的整株叶片掉光;虫害主要有云斑天牛和刺蛾类。由于引进品种较单一,病虫害一旦发生就可能呈蔓延之势。

另一方面,新引进核桃的幼园管理不到位。虽然成立有核桃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也派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是农民只重栽不重管的观念仍然存在。幼龄核桃的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等在实际生产中仍没有得到重视。而这些措施对于幼树、初果树以及早实良种核桃尤为重要。合理整形修剪可以培养良好的树体骨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调节、维持营养生长和结果之间的平衡关系,减少病虫害,促进核桃树早实、丰产、稳产[2]。

2.3 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加工技术缺乏

保康县从事核桃经营的企业只有一家圭萃园果业公司,基本没有优势核桃品牌。核桃产品加工产业化程度低,核桃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滞后,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核桃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3 保康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3.1 老龄树木更新复壮,高接换优

核桃树一般20~30年才进入盛果期,若管理好经济结果年龄可达100年以上[3]。保康县1970~1990年引进的核桃树到现在本应是盛果期,但是由于管理粗放,原有核桃树中60%左右的树至今未挂果,而挂果的核桃树单株产量也很低。因此,目前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制定好核桃的周年管理计划,改造低产树。第一,做好核桃树的水、肥、修剪等工作。第二,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树龄在10~15年的老核桃树进行高接换优改良。品种选择是改接核桃树丰产优质的基础,所以在品种选择上必须严格把关,选择优良品种,做到品种纯正,来源清楚,质量可靠。拟选品种必须经过选优和育种过程,正式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定名,且经当地引种试验表现最佳的优良品种或无性系[4]。

3.2 加强新引进核桃品种的技术管理

第一,针对本地发生严重的病虫害,首先摸清其发生规律,然后制定预防及周年防治措施,尽量采取无公害防治。如云斑天牛的防治,要采取开虫槽、挖虫卵、堵虫孔、缠薄膜的防治措施,杀灭虫源,群防群治,减少危害。同时要净化和优化生长环境,清除杂树和虫害枯损木,定期深翻树盘,追施肥料,浇水保墒,修剪抚育,增强树势,提高产量[2]。第二,与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核桃幼苗期的管理及早产丰产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工作是幼龄树的整形修剪,水肥配套管理。

3.3 建设采穗圃基地

选择交通便利、管理方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水源充足的地块,规划建设良种采穗圃,为当地示范建园、种苗培育、低产园和老核桃树的高接换优、推广良种和扩大栽植规模准备充足的优良品种穗条。

3.4 建立示范样板,推广规范建园

依托现有建设项目,开展核桃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民创业技术培训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利用专业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技术优势和科技力量,建立核桃综合示范点和示范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科技知识,推行栽植规范,树立示范样板,服务指导核桃生产,带动核桃产业发展。

3.5 开展技术培训

针对核桃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当地果农的强烈需求,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老核桃树改良、新品种核桃病虫害防治及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讲座培训工作。

3.6 培植龙头企业,确保产业发展

要实现核桃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延伸核桃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做成龙头。要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和社会资金,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核桃生产、加工等设备设施,做深做细核桃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湖北省、襄阳市的项目投资,重点培育核桃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项目,带动保康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核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杨 源.核桃丰产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3] 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果树志·核桃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 罗秀均,魏玉君.优质高档核桃生产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基于ArcGIS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 下一篇:暗纹东方鲀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