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产龙眼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时间:2022-08-25 12:50:24

滇产龙眼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龙眼(Dimocarpus longan)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共鉴定出39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35%,滇产龙眼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β-石竹烯(24.03%)、α-石竹烯(15.35%)、反式角鲨烯(13.93%)、δ-荜澄茄烯(5.75%)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5.48%),这些成分可能是龙眼的主要释香成分。

关键词:龙眼(Dimocarpus longan);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

中图分类号:O65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674-03

龙眼(Dimocarpus longan)又名桂圆、益智,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龙眼属(Dimocarpus)植物,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亚热带名果之一,在中国东南部栽培很广,以福建最盛,广东次之,云南及广东、广西亦见,在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1,2]。龙眼是历史悠久的滋补佳品,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法定药用和食用两用植物。从药用角度上讲,龙眼可谓全身都是宝,具有久服强魄、通神明、开胃益脾、补虚长智之功效,龙眼肉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3]。近期研究还表明其具有抗衰老、抗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4,5];龙眼核具有止血、定痛、理气化湿、治疗疝气和狐臭作用,龙眼核的提取物有降血糖活性[6,7];而龙眼壳可治心虚头晕,并具有散邪祛风、聪耳、明目的作用[6];龙眼花具有清热利水之功效,主治淋症、糖尿病、血丝虫病、白带[6];龙眼叶能治感冒、痢疾、痔疮等疾病[6];龙眼根、树皮也可入药[8]。因龙眼具有广阔的经济、药用价值而引得广大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黄儒强等[9]对福建产的龙眼核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GC-MS分析;梁洁等[10]对广西产的龙眼叶及花挥发油提取物进行了GC-MS分析。由于产地、生态环境和采收季节等不同可能会造成龙眼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有所差异,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云南西双版纳产的龙眼叶挥发油提取物进行了GC-MS分析,旨在为云南产龙眼叶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龙眼叶采自云南西双版纳(2008年11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开发研究所云南分所彭朝忠提供并鉴定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干燥叶。

Clarus600 GC-MS(Clarus600T)(美国PE公司)。

1.2 方法

1.2.1 挥发油的提取 将龙眼叶粉碎后称取50 g,用挥发油提取器按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经乙醚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回收得具有特殊浓郁香味的黄色透明挥发油,产率为0.7%。

1.2.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HP-5MS色谱柱(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30 m×0.25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80 ℃;载气,氦气(纯度≥99.999%);恒流,流速1.2 mL/min;进样量1 μL,分流比30∶1;程序升温,起始温度50 ℃,保持5 min,再以2 ℃/min的速率升到250 ℃,保持15 min。

质谱条件:传输线温度280 ℃;电子轰击源(EI);电离能量70 eV;离子源230 ℃;四极杆150 ℃;全扫描测定,45~500 amu;溶剂延迟2.5 min。

2 结果与分析

龙眼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总离子流图如图1所示,经数据处理系统对其内存谱库自动检索,从基峰、相对丰度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定出39个化合物,以面积归一法测得各组分相对含量,已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35%,其中萜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见表1。

3 小结与讨论

萜类化合物是存在于植物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是一些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所测定龙眼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24.03%)、α-石竹烯(15.35%)、反式角鲨烯(13.93%),共占挥发油总量的53.31%,另外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还有δ-荜澄茄烯(5.75%)、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5.48%)、桉叶烷-3,7(11)-二烯(2.99%)、佛术烯(2.81%)和棕榈酸甲酯(2.50%)等。在已鉴定的成分中还含有微量的氯化物和溴化物等。广西产的龙眼叶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大根香叶烯B(15.36%)、l-甲基-1-乙烯基-2-(1-甲基乙烯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烷(15.32%)、石竹烯(11.0l%)和1-榄香烯(8.53%)等,共占挥发油总量的50.22%,其中大根香叶烯B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15.36%[8]。将云南产龙眼叶与广西产龙眼叶挥发油进行比较,主要成分含量不相同,其中,云南龙眼叶含有β-石竹烯、反式角鲨烯、姜烯、α-姜黄烯、佛术烯、桉叶烷-3,7(11)-二烯、4,4’-亚甲基双-2,6-二叔丁基苯酚、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顺式-十八烷酸甲酯等成分,是广西龙眼叶所没有的,可见不同产地同一物种所含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变化较大,这对云南西双版纳龙眼叶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8-3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3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2.

[3] 李 立,马 萍,李芳生.龙眼肉磷脂组分的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7):426.

[4] 蔡长河,唐小浪,张爱玉,等.龙眼肉的食疗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J].食品科学,2002,23(8):328-330.

[5] 王惠琴,信 东.龙眼肉提取液抗自由基及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杂志,1994,14(4):227-22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36-639.

[7] 陈贵延.本草纲目通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49.

[8] 吴妮妮,李雪华.龙眼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6,18(4):17-20.

[9] 黄儒强,刘学铭.龙眼核乙酸乙醋萃取物的GC-MS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分析检测,2005,26(3):178-179.

[10] 梁 洁,王雯慧,甄汉深,等.广西产龙眼叶及花挥发油成分气质联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9):52-55.

上一篇: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受精卵和鱼体磷脂含量变化 下一篇:基于ArcGIS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