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华民族圣洁的文化图腾

时间:2022-08-25 07:27:08

春节,中华民族圣洁的文化图腾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聚合。春节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胎记,有说不完的主题,叙不尽的魅力。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

作为中华第一大节,春节是热烈的、欢快的。不但是百姓们庆贺、休闲、娱乐的节日,更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重要的综合载体和民俗事象丰富的一个时段。大量的民众习俗、民间文化借春节的平台得以展示。神话传说、民间戏曲、人生仪式、追念祭祀、信仰心理等包罗万象的内容都蕴含在春节民俗事象中,对参与其中的民众发挥着潜移默化、教化人心、匡正风气的作用。千百年来,无论是战争、灾难、异族入侵、朝代更迭等,都没有割断人们对春节民俗的尊重。

春节团聚习俗 促进社会稳定

春节一到,大家怀着一个相同的急切而温馨的期盼――回家过年。赶回家乡,去体味举家团聚、孝敬尊长、呵护子女、其乐融融的幸福感觉,表达着对家庭的依恋性和责任感,也表达着不忘故土的深厚情感。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桌,喝团圆酒,吃年夜饭,意义重大,可以满足民众浓重的情感需求。对于城里人和农民工,回老家过年,同样表达着一种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原野和故乡的眷恋;一种对过往历史和朴素日子的温馨记忆;一种对家园、家族和种族的永远的忠诚和认同。上升到国家与民族层面,春节灌输给人们的合家团聚、共叙亲情的文化心理强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甚至对海外侨胞、华裔都可以产生吸引力,产生归属感,从血浓于水的亲情上强化海内外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

家族、亲族间的拜年串门活动,旨在巩固亲情友情,同时对强化传统的家庭、家族秩序,进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拜年中讲究晚辈给长辈拜年,少的给老的拜年,充分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崇人伦的理念。拜年时特别讲究长少内外的次序:本家内先曾祖父祖父辈,再父亲伯父叔叔辈;先家族,后外戚。家族外,先亲朋好友,后四邻、同事。长辈接受了晚辈拜年,则要把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过去,按规矩拜年时小辈还要给长辈磕头。这都体现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尊老敬亲,邻里和睦等家族规则和社会规范。年纪较长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小的时候给长辈们拜年磕头,贪图的是长辈们手中的压岁钱;年岁渐长后再磕头,感受到的则是家族、亲友之间的亲情,年纪再长后给长辈磕头并接受晚辈磕头,则成为尊老爱幼的必然行为,扎根到脑子里的是崇本尊亲、敬老尚贤的本分,慎终追远、维护家族的义务,爱护乡里、报效社会的责任感。而年节期间那些互相拜年串门的活动,也使亲友邻里之间和睦友爱、守望相助之情得到强化。而且,不论家族内还是亲友间,通过拜年形成的这些有益于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稳定的意识,都是在不经意间油然而生并与日俱增。

春节祭祀习俗 传承敬畏意识

许多地方民间腊月二十三(四)祭灶王爷,年三十广祭天地、神灵、祖先,以至山川、河流、草木、庄稼、用品、畜禽等,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供品丰富,态度虔诚。这样的一些行为,在当下城市里一些年轻人看来,可能是漫无目的的,甚至是非常愚昧可笑的。实际上,它体现的是人们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心理念,是趋吉避凶,追求平安,向往和谐,企盼幸福的美好愿望。春节上坟扫墓、请家堂,祭祀已逝的父祖、先辈,长辈给晚辈讲述先人的功德事迹,不光是为了怀念远去的祖先,感恩已故的亲人,增强家庭、家族团结的凝聚力,而且还体现出敬天法祖,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意识。对于这一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也有不少是从不理解、不接纳甚至反对,到逐步被熏陶、被感染,进而成为参与的主体。而上述那些理念也就逐步在他们头脑中扎下根子。

春节祈福习俗 向往美好生活

春节祈福习俗,包括贴春联,讨口彩,祭灶神等等活动,蕴含着人们祈福祉,讨吉祥,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比如祭灶。民间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监察人类善恶的神,专管烟火,被人们尊为“东厨司命”“灶君(也作‘皂君’)”“灶神”,俗以“灶王爷”称之。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次,把一家人的善行恶行报告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据此安排来年这一家的善报恶报。因此,家家在祭灶日为他设祭饯行,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临近年根底下,又到集市上请灶神像,迎接他回宫降吉祥。

又如贴春联和各种吉祥语言,内容丰富多彩,但大都离不开祈福讨彩的内容。以耕读世家、万象更新、新春欢乐、福寿康宁、繁荣昌盛等为主;门楣之上贴“横批”,门扇上贴大大的“福”字,而且“福”字以倒贴为好,讨个“福到了”的口彩。此外,床腿上有“身康体健”,主屋正墙是财神像和“招财进宝”,橱、柜上是“黄金万两”“鱼肉满橱”“衣裙满柜”,院墙中央“吉星高照”,牲畜栏“六畜兴旺”,门口对面墙上、树上“出门见喜”“抬头见喜”;其他小件家具上,一律贴写有“酉”字草体的小方红纸片,谐“有”音,寓意富有。门楣上以彩纸剪作钱的样子,称“门钱”“过门钱”“罗门钱”。还有的取五彩为五福,上面镂刻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如“双喜临门”“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总之是祈福讨彩之意。

还有通过新年的水饺包入的物品以及包饺子、煮饺子中的具体情节来祈求好前程、好运气,也很有讲究。中原地区常常包入花生、枣、栗子、钱币、糖块等,祈求早得子、多得子,人丁兴旺,生活幸福甜蜜,发大财,有福气。

这些祈福讨彩的民俗,不仅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更表达了民众真挚深厚的祈福求吉的精神文化追求。正是春节这个全民参与的重大活动,使得民间的祈福求吉心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春节禁忌习俗 发挥制约作用

春节禁忌最集中最典型的是除夕日、除夕夜,各地都有诸多讲究。一般用豆腐、鸡蛋、菠菜和植物油调馅,饺子要小,形似元宝,使神吃后头脑清醒,并且摆放的时候要成圆圈,叫“圈福”。请神祭天,人与物必须齐全,取人团圆、财完整之意。请来神后,供桌两边的座位不得占用,不得与祖先争位。家长逝世不满3年不享神供。孝子孝媳服孝未满,过年时门上只能贴白纸,不准挂红,不贴春联。春节期间尤其是年三十到初一,特别祈求完美,追求吉祥,处处要讲吉利话,禁止喋喋不休,禁止呵斥孩子,更不得骂人打人,还不得高呼孩子的小名,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破坏了祥和气氛,或为门外游魂听到,降祸招祟。家务劳作时要小心谨慎,不得打碎锅碗瓢盆等,认为那样不吉利。如果不慎打碎了东西,要赶紧说“岁岁(碎碎)平安”,然后悄无声息地收起来扔掉。有的地方把打碎东西说成“卖了”,以讨“换了钱”的口彩。除夕下饺子忌拉风箱,怕“呛了年”;除夕和初一家里死了人,也悄无声息,照样过年,等到年初二再办丧事。

在我国许多地区、许多民族,民众都相信万物有灵,主张善待动植物,敬畏大自然。这种观念在春节期间体现得非常明显。众多地方春节期间都不准使役骡马牛驴,不准打骂家畜家禽,而且还要给骡马牛驴猪羊等添加粮饲料。猪狗鸡鸭要圈起来,怕它们弄脏了年,也怕它们被鞭炮所惊乱。山东省内有山的地区,大多以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是日不能动石头,也不能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潍坊、平度一带讲究在这一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

春节娱乐习俗 满足文化需求

年节作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熏陶最集中的时段,这些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使得春节具有了强烈的精神洗礼功能。娱乐节目和形式,都有鲜明的民间主题,不光调节和放松了自己的心态,受到了艺术享受、熏陶,又接受了精神洗礼,培育了古朴民风,忠孝清廉、尊老爱幼的核心价值观念熏陶,弘扬了优秀传统美德。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春节的传承教化功能,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与兴盛的一大标志,也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民俗事象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重新走向复兴的必然趋势。

来源:2013年1月11日《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一起偷拍事件 下一篇:动物节水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