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干预管理对糖调节受损者的效果研究

时间:2022-08-25 05:07:10

个体化干预管理对糖调节受损者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的有效健康管理干预方法。

方法:将120例体检筛查出的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追踪随访和定期监测的个体化干预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即体检报告的讲解与一般指导。观察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质指数(BMI)及糖调节受损恢复情况。

结果:干预1年后实验组的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各项指标的控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个体化干预管理可有效控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糖、血脂和体质指数,促进糖调节受损恢复,预防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生。

关键词:个体化干预 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减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0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05-02

糖调节受损是体检后发现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是患者糖代谢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发展成糖尿病的一个危险阶段。在此阶段如不进行有效干预,多数患者将进展为糖尿病,未达到健康体检的目的。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如何改善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健康状况,避免向糖尿病发展,是广大医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健康管理是针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的全过程,在健康评价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改善计划,并鼓励、促使和帮助人们主动采取行动来改善和维护健康 [1]。其中干预是核心,更是难点。本研究对体检中发现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管理,探索糖调节受损的有效健康管理干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3月至6月我科体检中筛检出的IFG和/或IGT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总体。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标准:对体检检出的IFG者,两日内电话回访并通知进一步做糖尿病筛查,方法为复查FPG、2hPG、HbA1c三项,结果诊断为IFG和/或IGT者。排除标准:①经复查以上三项指标正常者或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既往已患糖尿病者;②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脏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骨关节病、重度残疾、精神疾病者;③妊娠、哺乳期或产后6个月内。将符合条件的纳入者按复查顺序先后交替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体检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X 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体检者一般资料的比较(例)

2 方法

2.1 人员组织与培训。科室成立健康管理干预小组,由4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6名主管及以上护士组成,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经过健康管理规划化培训与考核后担任,熟练掌握体检服务健康管理工作流程,掌握高发慢性病、常见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及健康教育技巧,能够对体检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与管理。

2.2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建立健康档案,均不采取药物降糖降脂治疗。两组患者均于干预1年后再次全身体检,项目包含本研究各项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均完成1年的干预。

对照组:在患者领取体检及复查结果当日,由健康管理专家进行常规干预,给予体检报告讲解和一般指导,接受患者咨询,并提供后续健康咨询服务。

实验组:采用以下个体化干预管理:①针对性健康教育:在患者领取体检及复查结果当日,由健康管理专家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指出患者目前的健康问题,存在的糖尿病风险,一对一讲解糖尿病预防知识、糖调节受损控制知识,高血糖、高血脂及糖尿病的危害,明确影响发病的因素,控制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认识。②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为患者制定具体的饮食、运动、随访和监测方案,开具饮食、运动处方,发放糖尿病预防健康教育小册子和个体化干预管理追踪卡。督促患者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地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对待健康问题,促进遵医行为,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自我管理。③饮食指导:饮食总热量根据性别、年龄、理想体重和体力劳动强度计算,按照轻体力劳动每天每公斤体重30~35kcal,中体力劳动35~40kcal,重体力劳动40kcal以上,消瘦者酌情增加5kcal,肥胖者酌情减少5kcal,使体重逐渐恢复到理想体重±10%。运动消耗大者酌情增加总热量摄入。早中晚三餐按照各1/3分配总热量,限制含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甜食、零食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④运动指导:运动方式为有氧运动,根据年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球类活动,游泳等,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次,3~5次/周,运动强度为运动心率达到170-年龄。⑤追踪随访:由健康管理护士定期给予电话追踪随访,强化糖尿病防控相关知识,了解患者坚持饮食、运动方案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个体化的指导和帮助。电话采用规范用语,平均需时约5分钟。电话随访前半年每月一次,后半年每2月一次。⑥定期监测:每季度电话预约患者,复查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指标,监测各项指标控制情况,给予鼓励督促和个体化指导。

2.3 评价指标。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及糖调节受损恢复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科学数据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干预前后的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对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 2检验。

3 结果

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血脂、体质指数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1年后与干预前自身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MI情况比较(X±S)

注:实验组、对照组的t值、p值是指干预1年后与干预前的比较;组间t1值、p1值是指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组间t2值、p2值是指干预1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糖调节受损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FPG和2hPG恢复正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干预1年后FPG和2hPG恢复正常情况比较[例(%)]

注:两组干预1年后FPG和2hPG恢复正常情况比较,X2=13.80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监测糖尿病病情变化和和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FPG正常值范围为3.9~6.0mmol/L,2hPG正常值范围为3.9~7.7mmol/L。根据1999年WHO修订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IFG是指FPG在6.1~6.9mmol/L,IGT是指2hPG在7.8~11.0mmol/L的状态。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或FPG≥7.0mmol/L,或2hPG≥11.1mmol/L,并经另一天再测一次证实。HbA1c可反映采血前8~12周血糖的总水平。IFG是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血糖异常,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IGT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IFG和IGT两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表明血糖调节受损 [2]。所有2型糖尿病(DM2)患者都要经历IGT阶段。IGT具备了与DM2相同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损害,同时与高血脂症、肥胖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谭燮文等报道,广州地区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重点放在IFG人群上 [3]。党光珍等研究认为,对糖耐量异常人群进行行为干预,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4]。尹秋生等研究证实综合干预能有效控制与消减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IGR患者进展为糖尿病 [5]。目前定期体检已成为人们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我科对常规体检空腹血糖高者开展进一步筛查工作,以期尽早发现IFG、IGT患者并早期干预,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我科开展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多个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本研究针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管理,运用糖尿病控制“五架马车”和知、信、行的模式,制定个体化干预管理策略。对筛查出的IFG和IGT患者,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追踪随访和定期监测的个体化干预管理,使患者懂得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危害,掌握糖尿病早期预防控制知识,主动进行糖尿病早期预防与控制。通过定期随访和监测掌握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及时给予鼓励、督促和指导,增强患者控制疾病的信心,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患者获得相关糖尿病预防知识后,遵医行为增强,个体化的管理和具体的指导提供科学和适合患者的方法,追踪随访和监测使患者从血糖、血脂和体重各项指标的改善中,获得良好的健康体验,使得患者能够持续执行干预措施,主动参与自我管理,取得显著效果。

本研究中,由表2可见,实验组干预1年后与干预前自身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个体化干预管理可有效控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糖、血脂和体质指数,促进糖调节受损恢复,预防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生。个体化干预管理实用性强,易于操作,值得在各级医院和健康管理中心进行慢性病防控健康干预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30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5-418

[3] 谭燮文,李力,黄康民,等.106 260例广州体检人群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变化趋势[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3):169-171

[4] 党光珍,范维玲,高荣慧,等.对糖耐量异常人群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护理研究,2005,19(1B):122-123

[5] 尹秋生,周书明,姚依群,等.综合干预对老年糖调节异常患者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6):523-525

上一篇:小米是我创办的最后一家公司 下一篇:吉林市陨石雨陈列的社会作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