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造发明”成为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时间:2022-08-25 03:59:19

让“创造发明”成为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创新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发现先进的和创造适用的有价值的东西的能力,掌握事物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刚接触“发明创造”对它感到陌生,认为这是大人们该做的事,小学生没有这种能力,把“发明创造”看得高不可攀。为使学生走出误区,增强自信心,我首先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启发引导。我例举学校获奖学生作品创作的由来,让学生感受到发明创造的重要,更使学生明白教育家陶行知的“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的道理,激发起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份兴趣,学生开始观察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天天有烦恼,人人有不满,处处有问题,明白留心观察,从细处入手,捕捉那些不寻常的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活动的信心有了,干劲大了。

光有意识还不行,我还注重学生如何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不方便或不顺心的事,比赛谁最有慧眼。结果“问题”百花齐放,如“学校篮球架太少,我们人多玩不尽心”、“ 滑板车有时下坡时速度太快,不安全”等等,让我也品尝着这份兴奋和喜悦。

二、掌握基本的方法

人们普遍认为,发明需要的就是灵感。实际上并非如此。实践中,我通过参加一些培训、与专家面对面了解到,方法才是发明创新的根源,灵感只眷顾有方法、有准备的人。特别是与覃宝学老师面对面的请教,对我的影响很大。在一次全国的创新实践交流会上,覃老师让我在五分钟内设计出二十个新型香肠,我绞尽脑汁只想到几种,后来他把方法跟我说了一下:让学生刚开始把见过、吃过或想到的香肠说出来,大约有三十多种。可是,再用信息标把香肠分解出肠衣的种类时,学生马上能随口说出10多种新香肠;当出示肠料信息标时(猪的不同部位的肉、内脏……),学生马上脱口而出:猪耳朵香肠、猪心香肠、猪筋香肠……当进行两种交合时,学生们立即说出猪耳朵猪心香肠……当进行三种交合时,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出几百种、几千种香肠。而当再列出香肠的形状、味道、作用、人群、民族、国家、朝代等信息标时,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出成千上万种新型香肠。有水果味香肠、保健香肠、56个民族特色香肠、世界各国的特色香肠……仅是水果味香肠就有成百上千种。最奇特的有减肥香肠、清真香肠、唐朝宫廷香肠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可见,学生是极富于创造性的,每个学生的潜能也是无穷尽的。

原来发明创新并非神秘莫测,而是有章可循、神奇有趣。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掌握基本要领,开始灵活、有效地进行发明创新。

三、寻找发明的主题

1、在课堂质疑中产生课题

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大胆质疑,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提炼,往往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发明课题。如出示一些历年来学生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作品,讲解发明思路,再让学生观察,挑毛病,提出修改方案。

2、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课题

源于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世界去进行体验,是发明创造教学选题的根本所在。鼓励学生在下课时多走出教室,观察同学们玩的工具,体育课上用的体育器械,有没有修改的地方;其次回到家中看一下家中的厨房、卫生间、客厅里各种物品有没有使用不方便,有修改的地方。

3、在社区生活中确定课题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将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敏锐地发现、捕捉社区中蕴涵的发明课题,是发明教学选题的又一途径。如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弱势群体中、菜市场、商场等地方已经发明的作品如学生食堂声控桌、旋转式电话机、绞干拖把的水池装置、列车伸缩跳板、不污染环境的吸烟帽 、残疾人升降旋转式挂衣架、脚踏式簸箕盖垃圾桶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去寻找、去发现。

4、在企业领域中选择发明课题

通过半年多的实践探索,发现学生们是喜欢发明创新活动课的,产生了很多奇思妙想,虽然有些显得比较幼稚,但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火种,激活了一股喷涌不息的智慧清泉,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受到了发明创新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1、发现新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会遇到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新性问题。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上下大力气。

2、贮存新问题。贮存新问题就是将获取的新问题纳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贮存起来。所获取的问题贮存质量是与能否产生创新性的思考有密切关系。教师培养学生贮存新问题的能力上要多加引导,让学互相交流贮存新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借鉴,以确保这种能力的尽快形成。

3、提取新问题。任何创新性观念的产生,都需要从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中提起有关的信息。在提取过程中,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激活那些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个选择、激活、提取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创新心理的关键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对学生多加指导。

4、加工新问题。问题被提取后就进入了加工阶段。对问题的加工一般包括心理加工和实际操作加工两种方式。两种加工方式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学生的创新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需要形成一种气氛。

学生的创新行为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得到教师的认可,其心理就会有一种进一步创新的愿望,教师要扶持这种可贵的想法,并使这种想法更加坚定,使这种行为更加趋于成熟,使之逐渐养成创新习惯。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兆丰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的价值追求 下一篇:对新课程理念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