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 快乐作文

时间:2022-08-25 03:37:41

享受生活 快乐作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将“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原因分析

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作文是“假”“大”“空”,假话连篇,空洞无物,甚至是故作高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远离生活,断了学生的写作之源

现在的学生生活非常单调,家门、校门两点一线的生活使他们远离社会生活,缺乏充实的生活积累,肚里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生活怎能有“真切体验”,又怎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呢?

2.漠视心灵,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现在许多老师出作文题目时往往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根本没有考虑到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什么是他们最想说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对写作没有了热情,还产生了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

3.加强训练,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加强指导训练,给学生指定文体和形式,规定条条框框的限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作文似乎大同小异,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谈不上。

二、解决办法

1.走进自然,享受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要多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天地如此广阔,学生怎能端坐教室,足不出户,自我封闭呢?“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龙要腾越,必须有海;鹤要翔舞,必须在天;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走进生活。庄子在《逍遥游》中也说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人的生活空间对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人的生活空间对写作也有巨大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学生才能见多识广,厚积薄发,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例如,我们在上学期搞了许多活动:“作文竞赛”“歌咏比赛”、走进“桃花坞”感受春天之美、倾听“让生命充满爱”感悟亲情、友情、爱国情的可贵等等,正是这些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亲密接触,学生作文的领域宽广了,兴趣浓了,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深刻了,假大空的东西也自然消失了。“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这正是陶行知所说的:“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可见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归作文本身。

2.尊重个性,展现自我,激发写作的热情

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事,就在于教师往往出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题目,没有尊重学生写作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那么作文教中该如何消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作文”呢?笔者认为:

(1)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出一些能激发想象力的题目,一些新奇有趣的题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一些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视觉神经产生冲击力,引发学生个性创造的欲望。

(2)要不限文体与形式,尽量减少“框限性”

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练习,在写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罗伯特・艾文斯认定,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因此,应该把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写作欲望加以保护和鼓励。

3.抒发真情,震撼心灵,激起感情共鸣

“文以情生”,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冰心说“你的情感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写出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袒露在读者面前,才有可能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进行情与情的交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如果没有作者的真正感动,抒写出这浓浓的真爱深情,读者是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常言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好的文章无一不是作者激情感慨之作。“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作文和读作文其实就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交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真情实感作文的写作,让感情之花在作文中尽情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上一篇: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下一篇:充分发挥“期望效应”在数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