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对话”精神展现“课堂”魅力

时间:2022-08-25 03:35:02

发扬“对话”精神展现“课堂”魅力

摘 要:语文教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对话是语文课堂的本质,对话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建立在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对话无论是在语文教育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艺术;民主;平等;沟通;合作

对话是语文课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新形势下的对话教学,

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心人的生存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强调教学活动是动态性、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

课堂。

一、淡化讲台意识,拥抱对话教学

淡化讲台意识,不断深化对话意识,让讲台变成工作台,成为教学对话中引导话题、展示教学智慧的重要部分,也是传统教育迈向现代教育进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它带来的是教学方式的革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意在把学习的基本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以“对话教学”代替“传统教学”,以“人道”代替“师道”,才能真正实现儿童的“解放”。

对话教学的特征如下:

1.对话是师生间平等的交流

交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有两个前提很重要:一要真实地表达思想,不说假话、废话;二要积极地参与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弗莱雷对此提出了师生间“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

2.提问是对话式教学的关键

语文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提问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与分析,教师在提问时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合理性、艺术性,要提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励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3.对话式教学需要师生间的合作

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揭示、改造世界。因此,对话是双方的一种合作。

二、构建对话平台,谱写教学华章

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形象,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精彩,实现教师、文本、学生、编者的多重对话。

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其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

让学生感到在真理面前,自己跟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在交往对话中体现的是一种“倾听”和“商谈”。在对话中,师生双方都“真”“诚”地投入,在理解中获得沟通与共享,并完成了真正人格与精神的相遇相融过程。教师消除权威话语,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师生共同能动地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同时,这种平等是一种相互的“自我实现”。通过积极的参与对方而扩展自己的眼界,完成“自我”的每一次飞跃和转变。

2.沟通

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与老师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才能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对话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教师应以参与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而要实现这一切,是离不开课堂中的全方位沟通的。

3.合作

师生、生生在课堂上形成了多元、多维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相互合作,互相尊重,有利于发现组员身上的优点,认真聆听别人的意见,只有合作才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同时,每个组员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在合作中学会互助。成功的合作学习中的互助,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二是每个个体都能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四是能够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五是能够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并寻求提高活动效率的途径。

三、紧跟时代步伐,突显教学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话理念视野下来解读这段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描述,使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语文”。新时代已经奏起了张扬主体、激昂个性的主旋律,社会在翘首期盼中悄悄地改变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成为这个时代教育的最强音。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显现出不成熟的世界观或人生观,对于教学问题的思考往往处于感性层面。这就需要教师用平常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个性。我坚信,对话将发挥它在当代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并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陈家邦.谈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2(16).

(作者单位 河北省南和县三思学区东大学校)

上一篇: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浅谈中学英语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