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间隙病变的CT影像诊断及鉴别分析

时间:2022-08-25 02:04:52

颞下间隙病变的CT影像诊断及鉴别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颞下间隙病变的CT影像诊断及鉴别的方法与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04例颞下间隙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04例患者的临床检查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应用CT影像诊断的结果。结果颞下间隙CT影像诊断结果主要有炎症和肿瘤两种病变类型。其中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分别有25例(良性17例,恶性8例)和65例(良性55例,恶性10例)。颞下间隙CT影像下炎症表现为弥漫性密度较高,骨质破坏程度较小。CT下肿瘤的表现为窝内有明显肿块,可见较多骨质破坏且瘤体强化呈不均匀状态。结论颞下间隙肿瘤和炎症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均是有面部发生肿胀且无法顺利开口表现,所以若单纯依靠临床表现诊断,那么将非常容易出现误诊。而CT影像能够较清晰区分两者症状,对于提高颞下间隙具体疾病诊断率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颞下间隙;CT影像;诊断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74-02颌面部颞下间隙病变由于不是临床上多发疾病,所以当前大多数的研究均以个案分析为主,在CT影像学研究方面仍非常少。颞下间隙是颌面部中位置最深,结构最复杂的一个部位,在这一部位发生病变时非常容易出现误诊现象,严重影响病情的更好控制。所以,探讨有效针对颞下间隙病变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CT影像在诊断颞下间隙病变上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04例颞下间隙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12岁至79岁之间。104例患者应该临床病理学检查和症状分析等确定有90例颞下间隙肿瘤患者和14例颞下间隙炎症患者。

1.2方法选择来自美国GE公司64排128层CT。扫描方法采用常规轴位兴趣区平扫的方式。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开始扫描之前,需要在甲状腺部位和腹部两个部位用铅围裙盖住。同时要将头部进行固定,整好姿势,也就是患者仰着头,使牙合平面与地面呈现垂直状态。在CT机扫过时必须要求患者不能做吞咽动作。进床的速度和扫描的厚度分别为3-5mm/s和3-5mm。设置电流和电压分别为90mA和130kV。在扫面完成后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时要求有最少2名专业且资深的诊断医生负责分析和判定。

2结果

颞下间隙CT影像诊断结果主要有炎症和肿瘤两种类型疾病。其中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分别有25例(良性17例,恶性8例)和65例(良性55例,恶性10例)。颞下间隙CT影像下炎症表现为弥漫性密度较高,骨质破坏程度较小。CT下肿瘤的表现为窝内有明显肿块,可见较多骨质破坏以及瘤体强化呈不均匀状态。90例经过病理学诊断确定为颞下间隙肿瘤患者中,原发部位分别为颞下间隙肿瘤、腭部颞下间隙肿瘤、咽旁间隙颞下间隙肿瘤以及其他类型的有26例、46例、13例,5例。

3讨论

颌面部颞下间隙处于翼下颌面间隙的上方部位,其前界和后界分别为上颌骨后面和茎突诸肌。由于颞下间隙是处在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部位,所以,在整个间隙丛中能够与旁边的多个间隙相通,非常容易受到附近间隙的影响,很多占位性病变的发生也会通过该部位影响到其他部位,造成该部位受到严重侵犯。比如上颌窦癌在刚发生时大多都是先侵犯颞下间隙部位,然后再通过该间隙部位向其他部位蔓延。由于整个蔓延过程中是一种中心扩散式,所以在病变蔓延时会容易造成周围间隙之间的脂肪带不断的减少或者呈现不规则的状态[1]。

由于颞下间隙发生炎症或者肿瘤时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均是面部发生明显肿胀,无法顺利开口等,且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两种症状的表现均表现为存在窝内占位效应。所以,若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和常规的影像学表现判定颞下间隙病变具体病情将非常容易出现误诊现象,造成无法尽早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所以,探讨有效诊断颞下间隙病变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CT影像诊断颞下间隙病变效果非常显著,能够较为准确的区分肿瘤和炎症。本研究104例患者CT影像表现中,尽管所有患者的影像均存在窝内占位效应,但是颞下间隙肿瘤症状和颞下间隙炎症症状的CT表现却存在较大差异,即肿瘤的影像表现为有明显肿块,且尽管表现相对复杂,但是均能够较为清晰的看到不同形状的瘤体,且肿块的边界较为侵润,骨质破坏程度较为明显。而炎症的表现为窝内弥漫性密度较高,脂肪带已经基本消失不见,且组织有明显液化现象,骨质破坏程度轻。可见,CT影像下颞下间隙肿瘤和炎症病变有明显差异,可进行准确判定。本研究有90例颞下间隙肿瘤和14例颞下间隙炎症患者。而颞下间隙之所以出现炎症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均与上颌和下颌磨牙出现的牙源性感染有关。

目前,临床上已经有多个研究表明,CT影像检查颞下间隙效果明显优于X片检查。利用CT影像检查能够得出颞下间隙部位的全景片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且由于从CT影像表现中就能够较为清晰的看到肿瘤和炎症的区别,所以也就更加能够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

总而言之,颞下间隙部位是颌面部位置最深且最复杂的一个部位,在进行该部位病变诊断过程中非常容易因为位置较难接触和结构较为复杂的原因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现象。且由于该部位发生炎症或者肿瘤时临床表现差异不大,因此容易造成医生在诊断时出现误诊,影响疾病的更好治疗。而CT影像能够非常准确得出颞下间隙病变的全景片,对于提高病变正确诊断率有显著作用。所以,笔者认为CT影像在颞下间隙病变诊断中有极大鉴别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戚跃勇,邹利光,陈林,余仕勇,孙清荣,梅文铭.腭部肿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12(05):334-335.

[2]李家锋,徐锋,管海虹,贺文鹏,张扬.颞下-耳前入路手术切除颅底颞下窝肿瘤四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20(09):544-546.

上一篇:142例颈椎病X线诊断分析 下一篇:大米霉菌侵染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研究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