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法规课教改

时间:2022-08-25 11:56:37

高校旅游法规课教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在旅游领域迈入了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对旅游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促使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其中包括不少高等农业院校。“旅游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了培养了解和熟悉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1]然而在高等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和实践能力不强等多方面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设置、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旅游法规”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等农业院校“旅游法规”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已从七八十年代的单纯游览观光发展到目前涵括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多个领域,这种多领域的交叉重叠造成了旅游活动中发生纠纷和触犯法律的现象越来越多。[2][3]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基本理论,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旅游法规”随之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然而在不少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旅游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出现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素质不高的现象。

(一)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整体旅游相关专业的办学时间不长,高水平、研究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不多,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学历较低,缺乏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教师专业化程度整体不高。由于高等农业院校中“旅游法规”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知识不甚精通,使得课堂所授内容多着力于教材内容而缺乏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延伸,教学变得照本宣科、缺乏激情。

(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上存有一定的不合理性。首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在核心课程上主要偏重于旅游资源、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策划、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旅游法规相关学科的设置,如法律基础教程等。其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实习内容也主要为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景区规划等,没有设置旅游法律法规的相关实习内容,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旅游法规相关知识不能得到具体的实践应用。

二、高等农业院校“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在结合笔者近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在教学内容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结合21世纪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发生的变化趋势,要求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着重强化技能培训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内容设置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模块。

1.法律法规知识模块内容主要包含几个部分。(1)法律基本知识。该部分主要对我国所有法律法规有个基本的了解,尤其是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应着重介绍,使学生有个较为系统的法律认识。(2)旅游法基本知识。该部分主要介绍旅游法产生及其调整对象,国内外旅游立法现状以及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检验学生对旅游法律责任必备条件和法律责任后果的掌握程度。(3)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该部分主要包括旅游者合法权益以及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六大旅游相关领域内旅游消费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感知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关联性。

2.实践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把旅游法律法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法律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纠纷处理,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达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旅游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要求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探索、改革。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1.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课堂提问内容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知识及本次课讲授的内容,在形式上主要是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目的是考核学生对旅游法律规范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或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授课教师所给出的案例或提出的法律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写出经组员讨论后形成的书面意见,再由授课教师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见加以点评,并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4]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培养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2.案例教学把抽象的政策、法律理论、法律法规具体化,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从而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具体化,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这种方式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5]

3.模拟“法庭”和“旅游律师团”通过学生模拟审理案件的全过程或是作为“律师”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解决,在检验理论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识,形象、直观的再现了法庭审理和“律师”辩论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使枯燥的旅游法律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利用寒暑假期到法院、旅行社、旅游景区、涉外饭店、旅游质量监督所等地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这种实践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现代法治理念和司法职业精神,亲身感受诉讼的基本步骤、程序,加深对旅游法律法规具体运用的认识。

(三)考试评价体系的改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主要是案例分析),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论文,依据学生的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外出实践等综合表现以及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占50%),这些措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旅游法律法规的掌握和应用。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占总成绩的50%,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旅游法规”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授课教师应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考试评价体系的改进等方面出发,因人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法学本科教育瓶颈与出路 下一篇:光合细菌浸种对水稻种生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