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综合防治

时间:2022-08-25 09:40:03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综合防治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病征。在季节交替或气温较低时多发此病,尤其以仔猪发病最为严重,5日龄~14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死亡率高达95%以上,给养猪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认识和掌握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综合防制,对加强和加快养猪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制

1 病原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钉样的纤突,直径在60nm~190nm(纳米),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等细胞上增殖。但病毒对光、温度和消毒液比较敏感。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30min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强毒株在pH2时仍然相当稳定;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败的组织中存活。病毒对热敏感,56℃30min能很快灭活,37℃4d丧失毒力。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对乙醚、氯仿、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

本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成年猪发病也可达80%,尤以5日龄~14日龄之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猪死亡率与猪的年龄呈负相关,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但感染过的仔猪有相当部份会成为僵猪。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均可见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8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通常在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持续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季节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与肠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仔猪为12h~24h,成年猪为2d~4d。

3.1 哺乳仔猪

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一般12h~24h会出现呕吐症状,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明显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发病2d~7d后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2周龄~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均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其它组织较少见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3.2 断乳仔猪

感染后2d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6d~8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会下降,发育不良,往往变成僵猪。部分母猪由于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会反复感染,其临床症状也较重。如: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

3.3 生长猪

表现为厌食,腹泻6d~10d,伴有呕吐。腹泻期间停止生长、体重下降,不用药物治疗也可耐过,但病猪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

3.4 母猪

母猪感染后乳汁减少或无乳,表现为呕吐\厌食和腹泻,少量母猪体温升高。由于母猪无乳,导致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增高。

公猪和后备公母猪的临床症状与生长猪类似。

4 病理变化

本病以急性胃、肠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显微镜下见到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脱落。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脱落导致动物消化紊乱、酸中毒和脱水。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变化是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因病毒对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 综合防制措施

6.1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为预防脱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数头病猪则按比例加量,让猪自由饮。不能饮水的可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黄连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预防肠道感染。诺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的治疗。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是诺氟沙星的2倍~4倍,恩诺沙星也有杀菌作用,可适量应用。③恢复体能:为加速体能恢复可用:复合维生素B+烟酰胺+右旋泛酸钙+肌酐+叶酸+开胃素+诱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体重用0.1ml~0.15ml,1d一次,连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疗:①干扰素、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厂家说明书使用;②诱导注射:发病初期,将500羽份1瓶鸡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馏水稀释,现配现用,每天肌注1次,连用2d。其注射剂量为:仔猪3ml~5ml、中猪7ml~10ml、大猪15ml~20ml,有诱导肌体快速产生干扰素的效果。

6.2 综合预防措施

(1)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对刚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10d~15d,确认无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3)加强冬季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节停用豆腐渣、酒糟之类的辅助饲料。

(4)严禁猫、狗等进入猪舍。

(5)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

(6)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消毒1次~2次,随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种。

(7)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过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8)怀孕母猪在产前25d~30d,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ml,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9)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灭活苗,10kg~15kg猪每头注射2ml,50kg以上猪每头注射3ml,都能获得主动免疫。

(10)每头新生仔猪口服10ml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连用3d,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7 小结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从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仔猪发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

猪场一旦暴发此病,会造成14日龄以内仔猪,特别是新生仔猪近100%的死亡。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制剂。因此,对本病须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对症疗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发展。对该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卫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同时科学配制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绝饲喂霉变饲料,严防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特别要注意哺乳母猪的消毒,仔猪出生后,要保证短时间内吃到初乳。用新鲜生石灰撒布栏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栏舍、降低温度。发病后,做好病猪的隔离工作,同时适度限水、限料。

(3)强化免疫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根本措施。应根据该病的流行、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可采用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最好从母猪开始预防本病,妊娠母猪产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产前7d再免疫1次。

参考文献

[1]罗进祥,李树芝.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8(04)

[2]朱发高.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3(03)

[3]杨丽芳.一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北方牧业,2010(16)

上一篇: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下一篇:动物性食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