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8-02 12:01:3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及防治对策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在临床上常见、多发。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的出现,使近年来IBD的免疫失败增多,不仅造成禽的大批死亡,还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效应,并使禽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高[1-2]。尤其是雏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失败,对养鸡业造成潜在的巨大危害。在临床实践中应对其防治有足够的重视,以切实保障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在危害

1.1法氏囊

腔上囊是位于禽类泄殖腔上方的一个忙囊状结构,故称腔上囊;在300年前意大利的解剖学家H.Fabricius曾对其进行研究,故又称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其作为禽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具有为诱导B细胞分化和成熟提供场所的功能。其功能实现过程:首先来自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法氏囊诱导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然后成熟的B细胞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实现参与体液免疫。因此,一旦法氏囊器官受到损伤,B细胞的产生就会受阻,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就不能够充分发挥,最终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不全。另外,法氏囊还具有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的功能,即其可以捕捉抗原和合成某些抗体[3]。

1.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体。IBDV属双股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55~60 nm,由32个壳粒组成,正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该病毒有血清I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II型(火鸡源性毒株)2个血清型。二者之间存在较低的交叉保护,通过进行交叉中和试验,血清I型毒株又可以分为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4]。这些亚型毒株的抗原性的差异比较明显,从而造成免疫失败。仅I型对鸡有致病性,II型未发现有致病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病毒特别耐热,这是IBDV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耐酸不耐碱,耐干燥,在鸡舍内可存活122 d。

1.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以亚临床形式(早期法氏囊萎缩)引起暂时或永久免疫抑制的病毒性、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天然宿主只限于鸡,2~15周龄鸡较易感,临床3~6周龄雏鸡最易感。在法氏囊已退化的成年鸡呈现隐性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传播快等特点。因此,一旦在鸡舍发现病鸡,短时间内即可在鸡舍内流行,造成鸡只全部感染该病,一般在感染后3 d开始死亡,5~7 d达到高峰,呈峰式死亡。

症状:一开始有鸡只啄自己的泄殖腔,病鸡精神萎靡,食欲降低,羽毛蓬松,怕冷,常聚堆。随后病鸡开始腹泻,排出稀粪,呈白色黏稠或水样,从而污染泄殖腔周围的羽毛。重病鸡头部垂地,双眼紧闭,呈昏睡状态。后期体温比正常时要低,表现为严重脱水和极度虚弱,最终死亡。解剖可见法氏囊一开始肿大,后很快萎缩,造成免疫系统抑制。近几年出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病鸡呈亚临诊症状,具有炎症反应轻、法氏囊萎缩、死亡率降低的特点,但因为免疫抑制严重,其造成的危害更大。感染的鸡对其他多种传染原的易感性增高,包括葡萄球菌、梭菌、大肠杆菌和其他呼吸道的病毒,死亡率一般为15%~20%,如与ND、鸡球虫病、鸡毒支原体感染等混合感染,死亡率可提高到60%;临床上,蛋鸡的死亡率比肉鸡高。不少国家报道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毒株(vvIBDV)存在,死亡率高达70%。由于病鸡粪便中含有许多病毒,因而其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同时,还可以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进行间接传播,主要传播渠道是消化道。另外,由于用户的认识不足,使用偏强毒力型疫苗,疫苗毒可长期存活于鸡舍,且污染的生活环境可能造成以后鸡群的感染[5]。

2防治对策

2.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雏鸡应与成年鸡分开饲养。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过挤,注意保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鸡只抵抗力。只有鸡体在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尤其在免疫接种前后时期,防止应激因素和预防免疫抑制病。加强环境卫生消毒,防止早期感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在鸡舍中长时间存在。在预防该病时,首先要注意对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育雏室。针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特点,对环境、鸡舍、用具、笼具进行消毒时,可选择0.2%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3%福尔马林等碱性消毒药,待药剂喷洒4~6 h后,要彻底清扫和冲洗,以连续消毒2~3次为宜。由于雏鸡在疫苗接种至抗体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为了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必须将免疫接种的雏鸡放置在彻底消毒的育雏室。

2.2提高种鸡母源抗体水平,做好雏鸡免疫接种工作

为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和由此造成的免疫抑制,确保其获得较整齐和较高的母源抗体,要求种鸡分别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各接种1次IBD油佐剂灭活苗,以实现雏鸡在2~3周龄内被较好的保护。雏鸡的母源抗体维持的时间有限,因而其首次接种时间要合理,如果在母源抗体高时接种,就会影响免疫效果;如果首次接种时间过迟,就会导致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母源抗体低或无母源抗体的雏鸡,一般雏鸡应在母源抗体降至较低水平时进行首次接种。因此,确定雏鸡首免日龄非常重要。要准确掌握雏鸡母源抗体的消长情况,可采用琼脂扩散试验进行测定。如果鸡群1日龄雏鸡沉淀抗体阳性率低于80%,鸡群首免应选择在10~16日龄进行;如果鸡群1日龄雏鸡沉淀抗体阳性率达80%~100%,则要在7~10日龄再进行1次抗体检测,若阳性率在50%时,则可确定鸡群首免时间为14~18日龄。

3参考文献

[1] 葛兆宏.动物传染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李舫.动物微生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焦静波,杨建文,王建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24-27.

[4] 王自加.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08-109.

[5] 袁新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新变化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20-121.

上一篇:人工助迁养殖胡蜂科金黄虎头蜂试验研究 下一篇:石屏县坝心镇猪瘟免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