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七年之痒

时间:2022-08-25 08:40:10

“一国两制”虽然从政治层面上解决了香港的定位,但却没有涉及香港的经济定位,而CEPA则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明确了香港的经济定位。

七年来,在CEPA框架下,有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2009年,香港服务提供者藉CEPA在内地设立的企业,共获得约1985亿元港币的收益。同期,位于香港的服务企业,也获得约551亿元的额外业务收益。在CEPA框架下推出的“个人游”,迄今已推广至49个内地城市。截至2010年底,通过“个人游”访港的内地旅客超过5000万人次。在2004-2009年,“个人游”为香港带来超过848亿元港币的额外消费。至2009年底,开放服务贸易和“个人游”,为香港共创造5.47万个职位。

这就是过去数年CEPA的推动作用。

瑕不掩瑜,CEPA也有了七年之痒。这些年来,确实存在一些障碍,弱化了CEPA的推动效应。

首先,在两地经贸合作中,内地因素趋强,香港因素趋弱。尽管CEPA框架协议明显向香港倾斜,但是,由于香港自身经济结构的特点,以及内地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开放度的扩大,香港与内地在相互合作中的地位开始出现逆转。从两地货物贸易的情况来看,2001年,内地对香港的货物进口达94亿美元,占全部进口额3.87%。CEPA实施之后,尽管对港产品进入内地有零关税优惠,2008年内地对港进口额升至129亿美元,但只占进口总量的1.14%。

其次,香港对内地消费者服务市场扩张的效应,大于生产者服务市场。CEPA实施之后,香港对内地的旅游服务出口,在2008年占到香港旅游服务出口的61.3%。但生产者服务市场的扩张效应却有限。CEPA签署之初,内地对引进香港生产以提升产业结构寄予厚望,但是,七年来,香港对内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十分有限。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香港与内地货物贸易的发展,具有浓厚的政策推动色彩。两地的现实情况是,制造业之间优势互补的垂直分工合作,其基础不断减弱,导致市场交易主体自发性合作减少。这也是香港贸易出口占内地进口比例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尽管零关税降低了港产品进入内地市场的成本,但香港制造业由于受高地价、高工资和劳动力紧缺等因素影响,在内地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其二,与CEPA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尽管CEPA降低了香港服务企业的进入门槛,但港资企业进入内地后,实际上还受到内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中国国际贸促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内地服务市场存在诸多的限制,例如,物流业方面,香港企业通过CEPA获准在内地经营物流业务后,还需符合内地为物流企业而制定的相关规定。据香港驻粤经贸办事处的统计,内地有关外资物流企业经营的法规有11项之多。

其三,垄断的市场结构对港商存在影响。在银行、保险、电信、运输等重要服务领域,内地的市场属于行政性垄断,港商的进入既面对行政管制的政策壁垒,又面临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市场控制力的壁垒。CEPA虽然降低了港商进入内地的准入门槛,但港商的特点是规模小,在他们眼里,准入门槛仍然较高。因此,以中小规模为主的港商,在很多领域难以与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相匹敌。

其四,内地服务业市场发育水平有限。在专业服务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港商有其发挥比较优势的空间,但是,中国内地专业服务市场,竞争过于无序且激烈。一些港商认为,这一点甚至比“内地业务范围不够开放”的阻碍还要大。他们认为,内地专业服务行业协会发展不成熟,对专业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没有约束机制,也没有“专业责任保险”的概念。在激烈竞争中,内地同行常常会不择手段地争生意,使受专业守则约束的港商,无法与之公平竞争。

其五,香港生产供给与内地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香港经济结构的特点是服务产业高度发达,其中传统服务产业较为发达,而新兴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则不够发达,尤其是与提升制造业结构相关联的生产服务业发展不足。从需求方面看,内地相当多的制造业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够带动产品结构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的生产。

上一篇:“新国八条”不可能立竿见影 下一篇:陶冬:年中通胀率或达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