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编亚文化于主流文化之中

时间:2022-08-25 08:36:35

收编亚文化于主流文化之中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的作者迪克·赫伯迪格通过对亚文化的个案研究,揭示了青年亚文化如何通过风格(行话、特别的装扮等)抵抗主流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如何对其进行收编,篇幅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描述某些物体如何被赋予亚文化意义的过程。

当时欧美社会的所谓亚文化,是社会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如工人阶级、黑人、亚裔、女性的特殊抵抗方式。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源于持续不断的社会结构矛盾、阶级问题以及相应产生的文化矛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改善的条件下,英国社会所允诺的“富裕”和“中产阶级化”并没有给青年们的生活带来根本变化,阶级差别与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青年们依然面临低微的薪水、令人厌烦的周期性劳动,于是他们通过建构一种与主流文化对抗的风格,对实际问题进行象征性的解决。

当时的青年亚文化制造出各种盛行一时的独特风格和符号系统(音乐、文学、暗语、服装等),通过风格来寻求认同感,并帮助亚文化群体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自我表述。例如,朋克亚文化中,男性头上留着色彩鲜艳的鸡冠头,女性则剃掉头发露出头皮,他们戴造型夸张的耳钉、鼻环和戒指,穿紧身的皮夹克、瘦腿裤、鲜艳的袜子,还有笨重的皮靴,装饰大量别针,听着各种类型的摇滚。

亚文化的抵抗风格产生以后,往往会引起社会上的道德恐慌和秩序混乱,支配文化和利益的集团不可能对其置之不理,遏制和收编随之即来。亚文化风格被整合和收编进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途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商品的形式:对亚文化符号进行大规模的复制和出售;另一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方法:主流文化对异常行为重新界定,使之可用主流文化的价值符号进行解释,消解因其陌生的风格所带来的恐慌。

赫伯迪格揭示了商业社会里亚文化的一个宿命现象:亚文化群体生产出新的以示对抗性的风格,然后这些风格被市场转换成大量利润丰厚的产品,而此时亚文化风格也在一步步抵近死亡,丧失特殊的抵抗性质。与商品生产的收编形式紧密相连的是意识形态上的收编。亚文化兴起时除了带来社会的道德恐慌,还引来了媒体、社会学者等的迷恋以及兴趣盎然的描述和解释,消除亚文化的陌生感、抹杀“他者的性质”,把亚文化重新安置在主流文化体系的某个位置中。

中国处在急剧转型的时期,喧闹中的青年人是引人注目的群体,亚文化现象此消彼长。然而,主流传统媒体对此关注太少。正如上面介绍的理论所说,媒体报道可以消损亚文化的差异和抵抗性质,将其涵纳为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从而减少亚文化给社会带来的恐慌;同时,媒体的报道能够吸引社会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要努力以自身的方式化解亚文化现象背后显现的社会矛盾,借鉴该书中提供的理论认识框架,学习书中提及的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分析方法,收编亚文化于主流文化之中。

上一篇:记者群落绩效生态扫描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西方对华广播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