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中心工作汇报

时间:2022-08-25 08:30:08

市委中心工作汇报

一、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绩

商务局自年4月12日宣布成立以来,较好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实现了“开局红”。年度,行评工作在全市38个经济管理类考核单位中名列第七名,在68个考核单位中名列第11名;获得宜昌市政府授予年度“外贸出口先进单位”和“利用外资先进单位”两项殊荣;获宜昌市商务局授予“市场监测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市委市政府“维稳先进单位”称号。具体表现在:

一是限上商贸企业跨越式增长。年底,限上企业家数已经达到85家,比年的13家净增72家;限上企业累计完成零售总额18.8亿元,占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30.2%。预计到年底可达到123家,比年净增110家,5年几乎是10倍的增长;年限上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到26.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同比增长40%,比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

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攀升。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同比增长23%,到年底,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可完成77.7亿元,同比增长26%;与年实际完成的29.3亿元相比,累计增幅为165.2%,年均增长了28%,高出年当年增幅16.9%的11.1个百分点。

三是全市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超常规增长。全市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总额9103.44万美元,同比增长57%,年度增幅创历史之最;与年实际完成数1940万美元相比,增长了369.3%,预计年可完成出口额9804万美元,同比增长30%,是年的5.05倍,5年年均增长81%;年引进外资总额达到18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1%,创下历史最好水平;预计年可完成1731万美元,是年实际完成700万美元的2.47倍,年均增长30%。

四是惠农工作扎实开展。年累计销售各种家电67443台(件),销售金额1.55亿元,已经到位补贴资金2008万元;家电以旧换新2097台,销售金额598万元,补贴资金54.7多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经省、宜昌市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全市198个行政村已建164家农家店和农资农家店。年上半年,家电下乡销售各种家电累计90649件(台),累计销售额2.15亿元,累计补贴2821.4万元;家电以旧换新上半年累计销售10379台,累计销售金额2931.65万元,累计补贴278.4万元。

五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到年底,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7家,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家。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已有11家。接待能力在200人以上的宾馆、饭店达成23家。到年5月底,我市注册的物流企业、个体经营户80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物流吞吐量5000多万吨,物流业务收入10亿元;拟将兴港物流、安宁物流、紫荆岭铁路物流打造成年吞吐千万吨、年营业收入10亿元的大型物流企业;仙女综合物流园、安福寺果蔬等农产品物流园和姚港工业品物流园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城区以荣昌为龙头的冷链物流已初具规模。

六是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积极筹建28层东方大夏项目、汽摩城大项目,同时引进外资出口型、物流等各种业态的商贸批零网点共20多个。先后引进的国贸、国美电器和薄利电器三家知名商企和国际知名连锁企业肯德基陆续在设立分支机构。全面服务东方大厦拆迁和台湾再生资源立项两大新建项目,同时跟踪生猪调出大县项目、荣昌肉联厂项目、华润增资项目以及服务外包项目,并正在争取年全省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二)基本经验

一是扎扎实实开展行评,认真履职依法依规。在行评过程中,制定业务方面30多项规则流程,机关各方面管理20多项制度,党务工作40多项制度,另外,《服务承诺》、《优化发展环境》、《政务信息公开》、《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全覆盖》、《行风评议》等为规范依法依规管理筑牢了坚实平台。对全市成品油、酒类流通、生猪定点屠宰、再生资源利用、二手车车市场、药品流通、典当等行业的市场准入,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坚持原则办理;同时加强对登记备案、审批审核类企业的跟踪监督管理,及时调查处理举报案件,对较大经营网点的米面食用油和石油产品等国计民生商品,加强价格浮动实时监测监管,对农贸市场和超市农产品农药残留设立检测点加强检测,确保全市人民吃上价格相对稳定、质量较好的放心菜、放心肉。

二是积极开展扶优状强,努力推进成长工程。在分解任务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企业家家到户户落,通过全面摸排,反复查找核对,积极寻找漏统对象,、做到应统尽统。在营业面积较大的商家中,重点筛选居民点相对集中、人群收入相对丰厚、销售商品相对热门和年营业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单位,作为“准限上企业”进行培植,并为其快速提供免费登记备案、办证发照、税费减免等多种行政一条龙便捷服务,对税收贡献较大的还提供水、电、路扩容等公共设施建设。组建企业联盟,将若干个经营相似的小经销商整合成一个统一批量进货、统一配送、统一销价、统一营销方式的“大企业”,逐步进入限上企业行列。

三是全面加强基础工作,胜利实现开局良好。分别制定了《市“十二五”商贸流通发展专项规划》、《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市“十二五”外向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全市商业网点、成品油、废旧物质回收等行业规划。通过本局创办的《商务信息》、《情况综合》、《商务简报》等内部刊物,以及商务网站、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网站、各类情况汇报、总结报告和典型经验介绍等多种形式,研究、反映主要职责、政务动态、主要成绩、经济运行分析、政策解读、商务执法、项目建设、农村市场、对外开放等情况,起到了内督工作、外树形象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

二、今后五年(2012-2016)的发展规划

(一)基本思路:狠抓限上企业总数增长和骨干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力兴建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大市场,充分发挥本地物流优势,挖掘旅游住宿业潜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意识,超常规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助推我市冲刺全国百强。

(二)发展目标: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利用外资总额达到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三)工作措施:具体措施是:一是进一步加快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核心商业区,在城市新区形成居住、购物、休闲、娱乐、流通一体化服务优质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二是要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工业、商贸提供现代物流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推动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大力培养商贸流通市场主体,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刺激城市消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四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三、相关建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必须快速适应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把优先发展商贸服务业和提高其占市域经济的比重作为重要战略。二是加快项目建设。专业批发市场规模过小,工业品销售市场缺乏统一大市场,物流规划建设滞后;新兴消费市场特别是大型展销、休闲、旅游、度假、保健、竞技等综合性娱乐中心尚未形成,停留在小、散、乱的状态上,各类新建扩建内外商贸项目需加快规划立项,迅速上马。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在招商引资、土地使用、信贷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电、煤、汽价格等方面,商贸企业享受不平等待遇,需要出台大力扶持的政策措施。

上一篇:地区商品展示总体方案 下一篇:教育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