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思考

时间:2022-08-25 08:01:17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思考

摘要: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特色与水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的改革,并就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精神;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现在的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且呈现多样化:一些高校重组或合并,并重新定位,办学模式多规格、多层次,更加注重个性与办学特色等等。而介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之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些新建本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教学和管理体系应如何建设,许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很显然,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有较厚的专业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特点

从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规律、政策环境、内部资源优势、办学定位等方面来看,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如果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加突出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而如果与面向岗位与职业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相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看重的是学生较为综合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质。这就是说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和技能型是它更强调的;而与高职高专层次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与后续发展。即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加强基础、突出应用。总之,应用型人才在人才类型、培养层次和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殊要求。新建本科院校除了具有本科院校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省属性、应用性、技术性、服务性、灵活性、多样性等,但与老牌大学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诸如升本科的时间较短、办学水平不高、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师资力量比较单薄、办学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社会知名度低等。也正因为其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经费投入、教学水平、办学传统等方面受到局限,所以必须实行与老牌本科院校不同的经营策略,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以创业为目标,特别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支持的企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不能像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那样要求学生“知识面广”、“口径宽”、“理论扎实”,应突出“创新”、“创业”、“务实”、“应用”等这些培养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觉预测变化、不断适应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出应用创新人才,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且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这才是高等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1.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强调学生创新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这样的模式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但通过实践我们知道,这种教育模式只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仅仅把学生看成外部刺激的接受器与知识灌输的对象,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是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恰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动力。因此,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创新人才,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科教兴国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旧的教学理念与做法,而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尤其注重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起“发散启发式”教法体系和现代学法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但乐于学习而且对学习产生很强的信心,从而开发出创新的内动力,这样就能创造出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互动平台。

2.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单元是课堂,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要求和呼唤我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紧紧围绕创造性思维培养这一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不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特殊使命。①从根本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内容。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首先高等学校要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讲授中扩展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拓宽知识面,力求思路创新。其次高等学校要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生对权威的迷信,树立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学生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还可以大胆引入多种实验方式,指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学生运用集体与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创造性实验。②从技术上支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认识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自身内在的规律性,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在教学中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师一贯正确的固着状态,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课本,对学习内容作是非判断并提出问题。以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转变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社会活动教学法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创新潜能,提高教学效果。③从导向上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评价方法。当前的教育评价方法是以传统的考试方法也就是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正因为这样的评价方法导致了学生思想僵化、思维惰性、学难致用。学生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又是为了升学、毕业。课堂上做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扔笔记的现象普遍出现,而这种现象恰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教育质量不是过分看重学生成绩,而应该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科学考核。教育改革要改革的是当前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实行新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加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内容。在具体操作上高校在普通学分的基础上增设大学生创新学分,同时将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学校实验、科技活动收获的各种科研成果、科研奖项都量化为创新教育学分,并把这些创新教育评分作为学生评优奖励的必要条件,从而使大学生们的创造热情与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3.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学生应用能力。目前高校的大多数实验课紧随理论课开设,并且是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手段尽管使用了计算机技术,但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更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的统一,其中的关键就是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其次按照制定出来的新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案,先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进行严格地训练;而在第二阶段侧重学科知识的综合;然后通过第三阶段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特别是在第三阶段的实验中,学生可以超出讲义的内容和步骤去设计和实现较新的实验,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讨论,实现对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使他们的创新动机大大激发,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霄.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2]刘亮军.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财经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2011B083)

作者简介:李丽,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教授。

上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尝试与探索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