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京津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5 02:29:45

环京津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而低碳城市旨在通过综合运用技术、环境绿化、运营管理等措施,将城市内所有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减少能源消耗。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城市提出的背景

现今国际科学领域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当前气候变暖现象有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生物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并制造出占全球80%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扩张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也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脆弱,频繁发生的恶掠天气,严重威胁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聚焦各种大中型城市,究其原因是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更因其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和影响力,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实施平台之一就是城市。因此,城市是地区经济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健所在。

而所谓的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而通俗的理解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型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人群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耗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合理的结构优化、循环再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来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廊坊市的低碳经济模式

而作为环京津地区中重要的城市之一廊坊市,发展低碳经济尤为重要。可以从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环保、营造低碳环境、进行低碳管理四个方面来考虑。

降低能源消耗方面:城市开发与节约同时进行,把节约放在第一位。要完成能源结构优化的节能要求,除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配置及依靠行之有效的传统节能方法之外,今后节能工作选择的突破方向是农村化与法制化。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同时要严格控制高耗能工业行业的发展,对高耗能高效率模式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企业的生产,要努力降低能耗;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节省能源型产业的过程中,仍需继续合理调整工业部门结构,加大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力度。发展低耗能工业项目是降低单位工业产值(或增加值)能源消耗的最根本措施,也是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的最主要措施。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中,应当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改变以往对所有产业、项目都扶持的“普惠制”优惠政策,应重点扶持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低耗能项目,制定限制投资水泥、人造板、铁合金、电炉钢等高耗能项目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实现低碳环保:来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同时在农村开展能源、资源优势下的特色经济,合理利用地热能技术,可运用到医疗洗浴、为工农业提供热水,制作温泉矿泉水等,像廊坊地区的霸州市、固安县温泉疗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吸引了京津地区或更远地区的游客来旅游,不仅推动了各产业的发展,更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营造低碳环境:在2007年廊坊成为首批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之一,同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称号,在2010年又获得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称号。这都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发展。随着群众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低碳”概念越来越深入廊坊市市民的心中,并化为具体的“低碳行动”。如家居工程争先采用生态环保材料及施工工艺,用上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节能阳台,骑电动车上下班,日常生活自觉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共同演绎低碳风潮,打造绿色的高品质的低碳生活。构建合理的绿色交通体系,廊坊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倡导并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多种交通方式相辅的交通模式,积极建立低碳化交通系统,以有效减弱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一是鼓励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二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多设立人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创造便于市民步行或依靠自行车出行的条件。

进行低碳管理:建议完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鼓励和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低碳政策”上升到国家级立法层面,对《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和做法,将“减排”、“低碳”等内容列入相关条目中,从制度层面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由此可见,城市低碳环保,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不仅是环京津地区,要扩大到更多的省市,为未来打造一片美好的天空。

作者简介:周雪梅,1978.12.4,女,汉族,籍贯河北文安,研究生学历,高校讲师,从事工作:教学及科研工作。

上一篇:探讨泵站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智能电网通信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