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述评

时间:2022-08-25 02:23:10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述评

摘 要:对2009年1月以来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相关的文章进行了简要分析、评述,主要归纳了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表现及原因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88-02

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为题名对中国知网2009年1月至今的文献进行搜索,得到了244篇相关的文献。鉴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突出,本文就以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述评。

1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具体分类看法不一

(1)罗珊和柴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四种重要表现:

怯懦心理:即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也不敢表达出来。甚至在面试中也不敢表现自己,答非所问,唯唯诺诺。

自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是对自我做出较高评价,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对自己期望值比较高,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挑剔;而自卑心理则是对自我评价较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主动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挫折和嫉妒心理,妒忌心理是由于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的冲突难以接受,从而产生挫折心理,不愿努力进取;嫉妒心是在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

焦虑心理:罗珊和柴颖认为,焦虑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一些特殊学生中(如生理缺陷,家庭贫困等)。焦虑心理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缺乏自信,表现出对自己的前途极其担忧,整天患得患失。而李俊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形式的分析与罗珊和柴颖持相同看法。

(2)余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五种: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其中,余磊与罗珊、柴颖等人对焦虑、自卑心理的描述大致相同。自傲心理、从众心理和矛盾心理则是余磊首先总结提出的。

自傲心理:余磊认为,自傲心理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很有才华,高人一等,一味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业高”的职业,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选择职业的时候严重脱离实际。

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主要出现在就业时很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群体的影响,从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随大众。这种心理容易出现在一些没有主见,容易动摇的人身上,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

矛盾心理:余磊认为,矛盾心理大多发生在家庭贫寒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但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接受现实的低收入、低起点的工作。现实与愿望的冲突使他们产生矛盾心理。

(3)赵秀哲借鉴社会学的分类方法,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概括为五个: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功利心理。其中,他对前三种心理形式的分析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依赖心理:他认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不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遇事犹豫不决,常常需要别人帮忙做决定。比如,由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依赖父母、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帮自己工作。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多处于被动的不利位置。

功利心理:一些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首选因素是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能带来的收入等个人利益,其次才是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而祖国的需要往往是不列入考虑范围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一心想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希望能够从事让人羡慕和有高收入和职位。

综上可知,首先,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焦虑心理、自傲心理、矛盾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功利心理、观望心理、逃避心理等。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些就业心理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次,学者们的研究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和方法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类还可以从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入手进行划分。

2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成因的综述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虽然针对此问题发表的文章甚多,但是学者们思考分析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角度分析的。

(1)蔡文伯、马杰等人认为,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2)余磊等人认为,学校开设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3)姚宁、郑恒云等人认为家庭教育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姚宁认为,由于不同家庭的社会背景、职业定位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郑恒云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还认为,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家庭经济情况等都会对毕业生择业心理产生影响。

(4)刘春雷指出,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低下是就业心理产生偏差的另一个原因缺乏。同时,张晓峰在《论后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身科学发展》中提到,有的大学生只注重专业学习,却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综合素质不够高。当被用人单位否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甚至极端的心理。

笔者认为,不少学者对就业心理产生原因的分析对象的选择显得单一,缺乏从系统、全面的视角去寻找整体方面的原因。例如:如余磊等人考虑到了学生受指导少、学校心理教育流于形式方面的原因,却没有去听听专业老师的看法。另外,在众位学者此类文章中对家庭方面原因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上一篇:国债发行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下一篇: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信念对人力资源管理正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