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通胀形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反影响

时间:2022-09-13 12:00:46

当前我国通胀形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反影响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zk3098)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然后从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贷款客户和存款客户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通货膨胀形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商业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反影响作用和途径。

关键词: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 影响 反影响

当前我国通胀形势分析

自2009年11月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简称CPI)连续21个月呈总体上升趋势,最高时在2011年7月达到了6.5%。之后,CPI涨幅逐渐下行,直至2012年2月份回落至3.2%,创20个月以来最低值。2012年4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3.6%;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4.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8%。现针对我国通胀形势的变化分析如下:

(一)2012年2月CPI涨幅回落较快的原因分析

2012年2月份我国CPI从1月份的4.5%降至3.2%,降幅达28.89%,其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下降。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3%,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居住、烟酒、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产品价格出现小幅上涨(韩晓东,2012)。而食品价格下降主要是春节的“错位”效应所致。2011年春节在2月,而2012年的元旦、春节同时出现在1月,春节消费推动价格上涨的时点不同,这种错位影响导致2012年1月份的CPI高,而春节过后的2月份,蔬菜等食品的价格回落较大,CPI同比增长率明显下降。

(二)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通胀形势分析

首先,我国2012年2月的CPI数值虽大幅回落,但仍高于3%的通胀警戒线。而且通过以上对2月CPI回落较快的原因分析可知,其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特殊性,不具有持续性。2012年3月,CPI再次上升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推断CPI的涨幅只是暂时的,以后月份继续反弹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据国家统计局的我国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简称PPI)数据显示:2012年2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去年同月持平,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环比上涨0.1%。反映出PPI没有与CPI同步回落。2012年3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0.1%,表明我国企业进出厂价格保持环比上涨趋势,而企业进出厂价格的上涨最终势必影响到商品流通环节的价格上涨上。由此,也反映出我国的物价上涨压力犹存。

再次,我国本轮通货膨胀总体上属于结构性通胀,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成本上涨特征明显。当前,我国国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仍不断上涨,表明结构性通胀因素依然存在。

最后,其他一些因素对我国物价的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如,当前世界各国普遍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又如,我国正施行的收入分配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发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和资源品价格上涨等。

据以上分析,我国通胀形势将进入波动震荡的“平台期”(韩晓东,2012),预计呈现为长期性的温和膨胀。祝宝良也指出,未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且具有长期性。因此,不可放松对通货膨胀的警惕,更不宜盲目乐观。

当前通胀形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国家宏观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为了防止和抑制价格持续上涨,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我国政府采用了三大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其中之一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自2010年10月20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5次调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每次调整幅度均为0.25%。同时,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6月20日连续12次上调0.5%,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10年11月16日至2011年6月20日连续9次上调0.5%。由此,影响全国金融机构的当年累计新增信贷额自2010年1月份起至2012年2月份一直为同比负增长(见表1)。

以上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除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可贷头寸减少、放款和投资能力减弱、信贷增速减缓)外,也将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如,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或贷款信誉度优良的企业受银行放贷资金总量减少的影响,不能及时筹集到充足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使这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同时造成银行利润的流失。

(二)银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贷款客户。从企业贷款方面来看,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企业由于原材料等物价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竞争压力加大,大多数企业盈利状况每况愈下。即使是账面上盈利的企业,在剔除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因素后,其盈利所实现的资金增加也仅仅是虚增。由此,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既有贷款客户来说,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下降,引发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的潜在贷款客户而言,新增贷款将大多是企业因经营状况不佳、生产资金不足而申请的流动资金贷款。此时银行发放的贷款其实质仅是用于企业补充生产周转资金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该类贷款的本金回收和利息收取均存在较大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投放压力增大。此外,从居民消费贷款方面来看,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人们用于基本生活的消费支出比例增加,缩减了房地产投资、购车等消费贷款的需求和还款能力,对商业银行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存款客户。此轮通货膨胀发生以来,尽管央行多次加息,但实际利率仍不断下降,甚至持续出现负利率(2010年1月-2012年3月实际利率情况见表2)。负利率现象必然会导致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走低,社会资金流向发生新的变化,投机性资金不断增加,一度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的现象。由此,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从均衡甚至过剩现象转为流动性不足的失衡局面,引发流动性风险,增加经营风险。

上一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需求结构调整策略 下一篇:国债发行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