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情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8-25 02:19:30

高校特情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 要 特情学生是中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本文研究发现,这一人群常常伴有共生的心理问题,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这种心理问题产生累加的作用,进而对其身心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状态和产生机理,并就解决和疏导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特情学生 心理问题 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Solv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Special Situations

SHI Shaol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Special situations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is population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symbiotic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because of its specificity, making this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us adversely affect the growth of their body and mi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te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solve and counseling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tudents with special situati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总体数量日益攀升、生源地日益多元化,他们中间以前总体基数相对较少的贫困、残疾、学业困难等“特殊情况学生”(特情学生),也日益增多,这既有此类学生群体自身或家庭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给学生群体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特情学生”群体,正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特情学生”往往因为自己本身或者家庭的特殊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焦虑、孤僻、嫉妒、偏激、自闭、消极等心理问题。本文正是从学生心理视角出发,正视这个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滋生土壤,进而尝试探索相应的解决问题之道。

1 “特情学生”的涵盖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本文把“特情学生”分为四类:身体残障学生、贫困学生、违纪学生、学业困难学生。

身体残障学生。他们大都是在父母陪读下完成的学业,所以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重要课程,就是学会生活自理。上厕所、洗衣服、打水、买饭,这些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充满挑战。残障学生的求学之路较之其他学生也更加艰难,理应得到更多的关心、帮助和尊重。

贫困学生。他们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敏感、自卑,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成为经济、心理双重困难的“双困生”。这部分学生,大多出身落后地区,或者农村、城市的困难家庭,他们占学生总数的30%~40%。而这类学生,往往处于“隐形”存在的状态,外人不易识别,他们自己也不愿过多表露。对待这些学生,除了落实学校勤学、助学、贷款等政策,从经济上给予帮助外,更要从心理角度出发,走进他们的心灵。

违纪学生。这是一个令人心生复杂心态的特殊群体。人们既不满他们跨越雷池,触犯校规,也对他们此后的处境心生同情,因为毕竟是学生,未来很长的人生路程要走,而刻在他们履历上的违纪记录则是一个沉重的伤疤,时时“提醒”他们“与众不同”。

学业困难学生。顾名思义,这是我国现有以分数为主要取向的教育体系下,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在大学中,学业困难往往是相对的。毕竟,能够迈入象牙塔的学生,以往的成绩应该并不很差,而是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因素,加上同学素质普遍较高,成绩相对倒退。他们往往存在很大的心理落差,在学业面前有着强烈的失落感,进而可能自暴自弃。

2 特情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2.1 敏感、自卑

敏感和自卑是特情学生比较突出和普遍的心理问题,特情学生由于贫困、残疾等等原因,在一些在其他学生看来稀松平常的问题如缴纳学费、参加课外活动等等上面而犯愁。一些残疾学生,甚至因为基本的日常生活作息,因为需要其他人的帮助,而承受较普通学生更为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过多的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社会交往方面变得敏感、自卑。这种心理会给特情学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缺乏斗志、生活散漫,没有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久而久之,他们往往不愿参与学校安排的活动,丧失了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空间,容易陷在自己的情境中形成心理负担的恶性循环。

2.2 人际交往困难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但对于普通学生较易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特情学生眼中,却往往变得难于登天。他们缺乏主动性,常常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禁自己,形单影只地独自徘徊在校园中,无法融入群体。而作为心智成熟的大学生,他们都知道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事实是他们中间很多人却在有意无意地压抑着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过多地将自己身上的缺陷与普通学生对比,造成心理上的自我隔阂,是他们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原因,而人际交往的压抑,反过来也影响在校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诱发过激行为和犯罪。

2.3 学业、就业压力大

在大学,学习仍然是学生的天职,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继续升学、顺利毕业、评优评先等等。因此,在影响特情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学习的因素仍然排在重要的位置。国外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焦虑感主要是两方面压力引起的,其中之一就是与学业期望及成绩相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与自我发展及维持人际关系相关的因素。在中国这种很大程度上成绩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教育体系下,特情学生在受到种种不利客观因素纠缠的同时,必然遭遇更大的学业压力。

谈及就业,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特情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贫困的学生往往希望借助好的就业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而提高家庭收入;残障学生也希望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弥补自身的不足;违纪学生因为自身的“原罪”压力,更希望通过就业来取得“救赎”;学业困难学生则希望就业来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越大,压力也越大。

从现状来看,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市场也存在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机制,尤其对于特情学生不能提供一个正常的择业平台,这无疑也给特情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3 特情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3.1 做好特情学生的心理辅导

首先,要帮助特情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残疾学生,在入学初期要多与其沟通,了解生活上的困难,多找同宿舍或同专业学生对他的生活起居进行帮助,还可以找学校中的社团组织对其进行帮扶,让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对于贫困学生,要通过交流缓解经济压力对其心理上造成的阴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助学贷款等帮扶机制,尽快让其摆脱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来;对于违纪学生,要帮其找到错误根源,理解组织决定的初衷,逐步解除其叛逆心理,淡化处分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学业困难学生,要常常给予心理暗示,一次两次的成绩落后并不能说明问题,让其尽快找回高考前的学习自信,而不是自暴自弃,主动放弃学习。

其次,要帮助特情学生摆脱孤独,融入校园。不少特情学生沉默寡言,尽管给人“特立独行”的印象,实际上隐藏在背后的是他们一颗孤独的心,期待交流的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自闭于众人,对影自怜。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辅导员等主动介入,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融入校园。要让他们正视自身的“弱点”并非真正的弱点,用于进行社会交往,此外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为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所困惑,用于突破自我的局限。社会交往是建立在正常的心灵沟通基础上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完全可以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这一点需要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到,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帮助他们提高个人能力。特情学生尽管有种种主客观方面的特殊情况,但他们本身都经历高考独木桥,应该说普遍具有一定的个人能力,需要辅导员持续、细致的观察,也需要耐心、持之以恒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和特情学生的沟通,是一个“交心”的过程,打破有心理障碍特情学生的心结,辅导员首先要付出真心,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因势利导,少批评,多表扬。特情学生往往在沟通初期有抵触情绪,甚至出现言语激烈的情况,这需要辅导员更加体贴入微地真心交流,才能打开“心防”,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一个人潜力尤其是一个有心防的人的潜力,需要付出百倍的耐心。

3.2 做好特情学生的心理辅导

危机干预是对于面临着危机的人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对应措施,使其能够在避开危机的同时,达到进一步适应那种危机所运用的治疗方法。一个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包括制定档案—完善档案—心理辅导—主动介入干预等几个重要方面。对于高校特情学生来说,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也十分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特情学生心理信息档案。院系工作人员、辅导员等,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应根据学生以往档案中提供的家庭背景情况、收入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老师评价等,逐一筛查特情学生,建立初步的特情学生心理信息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2)定期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要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测试。这里所说的心理测试,并非严格的问卷调查等手段,而是包括柔性的谈话、沟通等方式,以便接触特情学生的心防。辅导员应在新生入学后,就主动了解特情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完善心理档案。此外,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完善档案人员信息,查漏补缺。(3)对特情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根据心理档案,对需要特殊帮助的特情学生,要下大力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4)制定心理问题应急预案。对情绪特别不稳定或突遭变故的特情学生,工作人员、教师、辅导员等要制定心理问题应急预案,辅导员要主动介入,做好安抚工作,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 齐平,吴金昌.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学,2004(6):70-72.

[2] Armeli S,Gunthert K C,Cohen L H.Stressor appraisals,coping,andpost-event outcomes: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stress related growth[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1(20):366-395.

[3] 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上一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体验哲学研究 下一篇:关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