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视角

时间:2022-08-25 02:09:13

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视角

摘 要:斯皮尔伯格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其电影作品饱受全世界电影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当中塑造了大量的儿童形象,也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儿童视角,透过儿童的眼睛这一扇窗口窥探出各种各样的世界。具体表现为儿童眼中的英雄世界、纯真美好的友爱世界、残酷冷漠的成人世界等。斯皮尔伯格电影当中的儿童视角有其产生的根源。首先是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以及文艺作品中得到相应的关注和表现,其次是导演自由自觉的叙事策略。斯皮尔伯格电影当中的儿童视角,其产生的根源还体现在童年的回忆与守望方面。苦难的童年记忆和种族歧视所带来的阴影,都是其电影中儿童视角产生的原因。斯皮尔伯格电影当中的儿童视角体现出一定的人性内涵:对人性的思考、呵护与尊重。

关键词:斯皮尔伯格电影 儿童视角 根源 人性内涵

一、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儿童视角的具体呈现

(一)“儿童视角”的界定

一提起“儿童视角”,首先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 “儿童文学”、“儿童影视”等等这类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或是专门为儿童拍摄制作的影视剧。这类文艺作品的目标观众群体是儿童,描写的也多为儿童的生活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对儿童类影视是这样定义的:“从儿童本身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本身的精神需要出发所拍摄的适合于他们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儿童视角”跟跟以儿童作为目标观影或收视群体的影视作品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着明显区别。具体而言,电影中的儿童视角就是围绕儿童眼中所见的世界来展开的叙述视角。

(二)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视角

1.男孩眼中的英雄世界

大多数小男孩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英雄梦,斯皮尔伯格也不例外,他甚至将自己的梦呈现在电影作品中。在《印第安纳・琼斯与魔殿》里, 男主角琼斯的得力助手,是一位有着一身好武功的中国小男孩,除了中国功夫以外,小男孩还会驾驶庞大的汽车,面对敌人时时常表现出的似乎与儿童的身份迥异的机智和勇气。电影《E.T》中艾略特发现小ET没有死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哥哥,兄弟两作出了一个在大人们眼中看来极为疯狂的举动――“开车潜逃”,为了救出小ET并把它送回到自己的星球上,哥哥心情复杂地驾驶着卡车冲向山顶游乐园,嘴里说道:“我想我这辈子在也不会有驾照了”。虽然是第一次开车,但是为了友情,艾略特的哥哥可谓是两肋插刀,此时此刻的哥哥在艾略特的眼中成了英雄。也是荧幕前所有孩子心中的英雄。

2.纯真美好的友爱世界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透过儿童的视角,还呈现出纯真美好的友爱世界。同样是在上述所言及的电影《E.T》(外星人)中,小ET是个小小个头、长手臂、大眼睛的外星来客,不同他人的诗艾略特眼中的小ET,不是来掠夺地球资源,也不是外星人派来毁灭地球的间谍,只是一个有着超人能力的外星迷路小孩。当艾略特的妹妹给小ET穿上洋裙戴上假发时,小ET瞬间变萌物。艾略特教小ET说话,小ET帮助艾略特走出了孤独的困境,可以说影片中的小ET这个角色完全颠覆了以往在人们心中外星人丑陋险恶的形象。当大人们想要对小ET这个外星生物展开研究,在艾略特和小ET的身上都满仪器的时候,艾略特的哭喊和大人们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当所有人都以为小ET已经死了的时候,艾略特独自悲痛的给小ET告别。后来惊喜的发现他还没有死,欣喜若狂的艾略特和哥哥立刻开车将其救出,面对大人们的穷追,“少年单车队”打起了游击战,当道路全被围堵后,奇迹发生了,“少年单车队”一秒变“飞行单车”。到达了山顶上的游乐园,也是和小ET告别的时候了,尽管十分的不舍,但还是努力帮助小ET回家,在深刻的友谊下,艾略特不是选择自私的占有而是给予了朋友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小ET那颗红色跳动的心也是他对艾略特深厚友情的一种体现。

3.残酷冷漠的成人世界

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儿童视角”所窥视出来的世界,还包括残酷冷漠的成人世界。通过电影中儿童的双眸,成人的世界如同被放在在了手术台上,被一点点的解剖。

《人工智能》中莫妮卡的儿子马丁重病后她领养了机器人小孩大卫,莫妮卡把大卫视为己出,然而当莫妮卡的儿子马丁苏醒过来后,大卫逐渐“失宠”并最终被抛弃。此时,人类开始“屠杀”所有聪明的智能机器人,人们的“屠杀”在大卫眼中闪过,但在他的程序中并没有关于恶毒、狠心的程序,只有爱。可是眼前的世界却充满了恶毒和无情。大卫的眼睛就如同一个滤镜,让观众更加清晰的看到成人世界的残酷冷漠。当人们朝大卫扔石头的时候,大卫哭着呐喊:“不,我不是机器人,我是小男孩!”,大卫的呐喊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成人世界的丑恶、残酷。

二、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视角产生的根源

(一)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

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儿童视角”的出现,是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儿童得到解放,主体地位确立之后的产物。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文艺作品中也逐步成了表现的主体。

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这一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对人类自由和人权的关注才逐渐形成的。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环境等方面得到重视和关注,在文艺作品中也逐步体现出来。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也逐步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中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教育、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由此使得儿童在文艺作品中得到表现。在文学当中、在电影及其他艺术作品中均如此。从电影这个层面来考察,在中外电影艺术作品中,都有着大量以儿童为表现主体的优秀作品。例如:《四个小伙伴》、《三毛流浪记》、《绿野仙踪》、《爱丽斯漫游奇境》等。其中的儿童形象自然会以自身的角度和眼光对周围的世界进行大量和审视,自然也就产生了儿童视角,斯皮尔伯格的诸多电影亦是如此。

(二)自由自觉的叙事策略

文艺作品主要描写人以及跟人相关的社会生活,正如上文所言,儿童主体地位确立之后,儿童以及跟儿童相关的社会生活自然也就成为了艺术作品描绘和表现的内容之一。而艺术家在结构自己的艺术作品时,在构思阶段就在谋划如何如何去讲这个故事,从谁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艺术家可以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也可以站在其中某位主人公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艺术家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是谙熟讲故事的模式和套路的,他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自觉的选取恰当的叙事角度。当艺术作品当中出现儿童的形象或者直接将儿童作为表现的主体时,就可能出现本文所论及的“儿童视角”,此刻,儿童便会用跟自身年龄、思维、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和世界,或者是纯净美好的,或者是诗意盎然的、或者是充满童趣的。斯皮尔伯格作为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在其电影作品中,自由自觉第选取恰当的题材领域进行表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是他早就练就的超强武功。所以,提起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电影《外星人》、《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几乎家喻户晓。这些影片除了有令人称奇的故事情节之外,其中儿童眼中所呈现的世界也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为他的电影增色不少。

(三)童年的回忆与守望

除了上述论及的两个层面上的原因之外,斯皮尔伯格电影中之所以出现叙事上的“儿童视角”,还跟导演童年的记忆有很大的关系。童年记忆无论与个人的成长还是艺术创作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斯皮尔伯格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他一直跟着父亲生活,从下不和谐的父母关系以及母爱的缺失都在他的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单亲家庭的背景或多或少地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一定的阴影,对母爱的渴求一直伴随着他,所以在斯皮尔伯格的一些电影中,这种追寻母爱的心迹若隐若现。电影《人工智能》中机器人寻找母亲的桥段也许正是斯皮尔伯格通过电影的幻想来完成的对于童年时期母爱缺失的想象性和替代性的满足。

童年时期种族歧视带来的印记也一直留存在他的脑海之中。斯皮尔伯格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身上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同时还是一个犹太教徒。由于美国存在着极为现实的种族歧视,小时候的斯皮尔伯格甚至因为自己的犹太血统而感到难堪,他也因此在自身所处的群体中保持了一些程度上的距离疏远,从其所导演的电影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印证。电影《外星人》中,小主人公艾略特的孤独主要是来源于他自己的家庭,受到哥哥的欺负,妈妈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他的想法,而唯一疼爱自己的爸爸也离家出走,小艾略特陷入了孤独,因为连被称为爱的港湾的家,似乎也不让他停靠,其他的大男孩也疏远他,可以说小小的艾略特甚至是接收不到一点的温暖,直到从天而降的小外星人的到来,才让艾略特走出情绪的低谷。犹太人在西方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圣经》中记载,基督是被犹太人害死的,因此西方基督教徒和犹太人是势不两立的。小ET和艾略特的友谊是跨越种族的,这也是斯皮尔伯格自童年时期以来内心深处一直企盼的。

三、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儿童视角的人性内涵

(一)双重语境下对人性的思考

《E.T》中充满了孩子童真,当孩子和外星人友好相处互相信任时,衬托出人类和平相处、世界美好的愿望。当孩子们在大人们的穷追恶堵下勇敢地将E.T救出时,衬托无限地美丽与希望。在《人工智能》中,在穷凶极恶的人类面前,机器人们成为了卑微的弱势群体,不禁想问,人的七情六欲去了哪里?人类为何要去践踏万物?人性何在?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他将近40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触及了多种多样的电影类型和电影的主题。关于战争类的《拯救大兵瑞恩》、《希特勒名单》、《太阳帝国》,科幻类的《侏罗纪公园》、《少数派报告》,恐怖题材的《大白鲨》等等。在这些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儿童。很多看过《战马》的观众将这部电影称为是一部属于马的史诗,将战争和马相交融得极致,而片中小男孩阿尔伯特和他的马乔伊之间的情谊更是让人为之动容,把童真与战争的碰撞,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效果。然而将此片细节和《E.T》相比较,会发现影片《战马》中阿尔伯特对于马驹乔伊的感情,和《E.T》中小男孩埃里奥特对待小E.T相似,是一种情愫,一份友谊。而在《人工智能》中更让人惊异的是一个孩子对于一位妈妈纯真无私的爱和期待。三部电影中的孩子们和成年人对待同样的事物,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使人不禁思考,人真的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少的付出,追求过多欲望的代价是不是将以人性的失落为代价。

每个成人都拥有过童年,可以说童年包含了人性至纯至善的一面,可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童真也渐渐的流逝。随之失去的,还有人性中的善良、同情以及爱的本能。功利、自私随着时光烙在了人们的心上。

(二)人性的呵护与尊重

儿童没有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更加的缺乏抽象的能力,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了直观阶段。叶圣陶曾经说过:“儿童的心里似乎无不是纯直觉的”。 瞳眸里面没有虚假,欺诈,也没有阴谋以及对金钱的渴望,对于权力也不会向往,可这却全部存在在成人生活的世界中1。

斯皮尔伯格把儿童视角作为一种观察及反思世界的方式,而他所用的视角都是我们曾有用过又被摒弃的,在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镜头下,不由自主地会发出感概。儿童,是这个世上最纯洁的生物体,他们的双眸清澈明亮,他们的世界简单干净,也正是这样的天真无邪才能对比出成人世界里的污浊刻薄、自私功利,也正是这样的稚嫩童真才能让成人们找回曾经美好的自己,不遗忘那年少时的洁白。

在儿童视角的审视下,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将被层层剥开,谎言、阴谋、虚伪、贪婪等将被暴晒在光天化日之下2。所以,影片中瞳眸中的世界也变得透彻和明了,用“儿童视角”作为叙事的策略后,影片中的儿童是观众们的另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我们将会重新审视成人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看似合理却严重不近情理的现象。通过双眸,我们将会找回曾经的自己。

四、结语

与其他大导演不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对电影始终抱着一颗童心,他寻找人性中的光辉,即使是在黑暗中,他也探寻出一丝光明,故而他的电影显得温暖而动人。

通过对斯皮尔伯格不同类型题材电影中对“儿童视角”的研究,从一双双孩子的眼睛中我们看到了影片故事背后所隐藏的含义,也深刻说明了电影叙事的方式和角度与成长时代背景的密切联系。时代所产生的文化思想,一直牵制着电影中的思想内涵,不论是温馨感人的影片,天马行空的科幻片,影人深思的战争片,不管是经济萧条的过去,还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关于人性的呼吁时刻的充斥着现实的社会,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从《第三类接触》到《战马》,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但影片中那种“童贞意识”下所呈现出的对于人性的关怀是任何时候都应传承的。

参考文献:

[1] 陆姬秋. “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意识”[J].上海大学,2003

[2]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3]约翰.巴克斯特.“斯皮尔伯格”[M].海南出版社,1998

[4] 罗朗.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5]里尔.世界电影经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6]康诺利.史蒂文.斯皮尔伯格[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李标品.电影艺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 [美].克莉斯丁.汤普森.[美]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啊旭光,何一薇,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汤锐.儿童文学本体论潮[M].南京:江苏少儿出版社,1995

[10]范志忠.世界电影思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1][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婉露,1992.10,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550025,研究方向: 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

刘俊,1992.04,贵州遵义人,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550025,研究方向: 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

注:

1 杨华丽. 成人影视剧中儿童视角的艺术魅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杨华丽. 成人影视剧中儿童视角的艺术魅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上一篇: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 下一篇:浅析在灭火抢险战斗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