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与自然和谐的建筑

时间:2022-08-25 12:17:33

营造与自然和谐的建筑

【摘要】建筑艺术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本文对营造与自然和谐的建筑作了相关探讨,并阐述作者的设计观点。

【关键词】建筑设计;自然和谐;吸收利用

建筑艺术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丰富的建筑作品。然而,由此产生的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引发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和城市系统的调整与布局、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人们更多的强化物质的建设,由此带来了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分离,城市文化多样性正在消失;商品化使城市特色走向淡化,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正在消失;城市空间出现了严重的单调性、乏味性,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都在走向枯萎。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把自己推向了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对立面。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悲剧。

当人类开始认识到这种发展中的倒退、建设中的破坏开始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时候,人类社会便携起手来,为自身的生存寻求新的出路,即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多层面的、具有艺术价值的环境空间。当代建筑思潮也随着发生了显著变革,规划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及实践比以往更加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号机制、历史文脉等等。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即为系统的“风水术”。探求“风水术”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从而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风水术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反映,与中国的道教、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想――风水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这实际上正符合设计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它既是商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既是艺术现象也是技术现象。

由风水术生发的中国建筑观对当代建筑具有借鉴意义。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其交互感,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即整体思维。其中关于“水”、“风”、“土”、“气”的论述同当代科学注重地球生物圈中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表现出惊人的一致。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古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中国很多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

作为中国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风水术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有机建筑学概念。这种概念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他认为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这个组群由于人的非凡能动作用,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用以满足人的活动场所或空间的需要。他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还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花从枝条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而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认为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居的人工生态系统。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起步较晚,而西方设计所经历的过程和面临的问题必将是中国所要面对的。我们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尽早的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以风水术中科学的环境观加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并以现代材料和建筑技术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上给予设计观念更多可实现的手段和空间,使当代建筑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的文化面貌。

在具体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抽象继承”作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艺术的基本原则。现在许多建筑仅把传统艺术表象生硬地包装在现代外型上,不但没有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真谛,还给人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继承和发展传统城市空间艺术,绝不是对传统城市空间艺术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传统基础上有新的启迪,有新的感悟,有新的发展。要把传统艺术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和提高,作为母题,寓以新意,以启发未来的设计创作。其中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作。

其次,正确吸收与合理利用外来建筑艺术。目前许多城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大到小都是似曾相识的熟悉面孔。平屋顶、白磁砖、火柴盒式的高楼和阳光下使人眩晕的玻璃幕墙充斥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国建筑正在丧失着自己的地区性、民族性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性。这是盲目照抄照搬世界发达国家建筑艺术形式的恶果。面对外来文化艺术,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拿来主义”,把优秀的世界文化艺术与中国发展着的民族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创造新世纪的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这种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两种文化在一个统一体里的融汇贯通。

另外,要培养全民的艺术鉴赏能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艺术,提高环境的艺术美学水平,除了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包括艺术家、城市规划专家、建筑师、工程师等等在内的专家队伍外,还应该有一套不断提高公民美学修养的宣传教育传统,使人们在不断建筑美的同时,学会鉴赏与保护。

上一篇:节能建筑的外墙外保温施工论述 下一篇:控制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