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中无缝隙护理模式探究

时间:2022-08-24 10:35:48

手术室护理中无缝隙护理模式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手术室行择期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0例,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38.9±13.2)岁。对照组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平均年龄(39.5±13.4)岁。两组性别、年龄、科室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首先,成立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小组。由护士长领导,全体护理人员参与,成立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链,即护士长—副护士长—小组长—护士[2]。护士长根据护士的护龄、专业知识及技能、职称等综合评定,将全科护士分为3个责任小组。每组设置组长1名,组员护士2名,小组由护士长领导,实行分层次管理小组负责制。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护理模式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树立无缝隙护理的理念。内容包括无缝隙护理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及意义等。最后,制定无缝隙护理工作流程。结合手术室使用情况、人员配备及相关护理操作服务流程,经全体护理人员讨论,制定手术室无缝隙护理工作流程:查看手术通知单术前访视手术间相关手术物品的准备手术室门口迎接交接患者进行手术送患者到病房或重症监护室(ICU)详细交班补充手术间物品、清洁灭菌等[3]。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术前访视:依据手术通知单的日程,本组组员护士于手术前日下午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麻醉方案、手术方案、护理方案、术前注意事项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解释,使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注意不宜对医护方案介绍过于详细,以免引起纠纷、加重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和降低患者的依从性。

1.2.2术中护理:手术室护士接收患者后,核对患者信息、手术部位及术中带药等。建立静脉通道,将患者安置合适,遮盖患者身体,保护患者隐私,做好保温护理。护士与患者多交流,谈论患者感兴趣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根据手术方式固定好患者,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同时避免受压部位损伤。术前,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双人四目”共同查对手术用品,并准确记录。术中,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务人员,巡回护士手术中要坚守工作岗位,注意观察手术进展情况,及时准确供手术所需一切物品,配合麻醉师输血、输液,做好危重患者抢救准备工作;器械护士应及时准确地为手术医生传递器械。手术结束前,要认真仔细再次清点手术用品,保证器械如数且每件器械用物完整无缺,以防物品遗留体腔或组织内。麻醉苏醒前,留1名护士守候在患者身边,协助麻醉师进行相关工作。

1.2.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通过专门运送术后患者的通道,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或ICU。运送过程中,应密切观者患者的基本情况。回病房后,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讲明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1.2.4术后随访:术后1d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精神心理状况、伤口愈合及有无感染、压疮发生情况等,征求患者意见及建议,及时发现并改正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手术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并用自制量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2)评价患者焦虑水平:用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量表,共测试24个项目,分值范围24-82分,将每个项目评分相加,分数与焦虑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两组间干预后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I和T-A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S-AI和T-AI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具有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及情况复杂的特点,任何护理缺陷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1]。因此,提高护理质量一直是医务工作努力方向。无缝隙护理模式于1989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湖地医疗中心推行,其核心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医护人员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患者进行,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并且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5]。无缝隙护理模式要求消除手术室护理缺陷,尤其是护理服务中的缝隙,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目前,无缝隙护理模式已经被广泛的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它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6]。首先,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大多数患者未经历手术,手术对患者来说是较为重大的应激事件,加上患者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容易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等。无缝隙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围术期对患者进行连续性、全方位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顺从性[7]。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S-AI和T-AI评分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更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其次,无缝隙护理模式能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无缝隙护理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完善及规范化的工作流程能提高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患者的满意度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本文结果表明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供全新的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力娇 沈小红 刘小玲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带教创新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