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

时间:2022-08-24 10:32:54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活血化瘀的药理机制,探讨其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的心脑血管科收集的65例行中医活血化瘀辨证疗法治疗的心脑血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行中医活血化瘀辨证疗法的观察组和行单一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参考疗效评价标准,以治疗后半年和2年期随访为时间点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半年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2年期随访,观察组在“痊愈”“显效”“总有效率”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活血化瘀 瘀血 心脑血管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4-02

活血化瘀法为我国传统医学所独有的诊治疗法,专攻血瘀症,疗效确切,治疗彻底,复发率低。清王清任云,“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学”,认为血瘀乃是百病之因,活血化瘀之方可治百疾,待淤血清楚病症随之自然消亡。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从中医上来看,多为气血运行受阻、淤血阻滞,血管变窄,似脑中风、冠心病心绞痛等,治疗当以活血、祛瘀、通脉,增加患者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促使心肌完全舒张,增加心脏收缩以改善血液循环[1]。基于此,本文结合其所在中医院中医诊疗优势,对前来心脑血管科采取活血化瘀辨证疗法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收集的采取单一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性分析,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09年4月~2011年3月2年间在笔者所在中医院心脑血管科实施中医活血化瘀辨证治疗的6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中风21例,冠心病心绞痛27例,脑血栓17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55~78岁,平均62.3±12.6岁;病程14d~20年,平均3.8年。同时随机选取行单一西药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6~82岁,平均61.7±13.1岁;病程21d~18年,平均4.2年。两组排除精神性疾病、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心脑血管疾病类型、病史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活血化瘀疗法辨证施治。①络破血淤型:当破血逐瘀,基本配方是:桃仁18g、生黄芪15g、泽泻10g、赤芍8g、水蛭16g、红花和当归各10g、川穹12g、生大黄8g,依病情加减中药。痰多则加生南星、生半夏;头胀严重则加大川穹剂量,辅于牛漆以通经祛瘀;言语不利则加远志、全虫、僵蚕以散结化瘀;②气滞血瘀型,当益气活血,基本配方是: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钩藤12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服用12剂,疗程2个月;③痰热腑实型:当凉血活血,基本配方是:地龙12g、怀牛膝12g、桔梗15g、郁金10g、枳壳10g、丹参9g、天竺黄5g、甘草5g、半夏10g,黄芪30g,随症状加减,气虚者添党参10g,痰盛者加瓜藤20g,中药加水煎煮30min,煎两次取汁400ml,早晚两次温服,随症加减;痰盛加川贝母15g;痰血均重加龙胆草8g左右。以上辨证施药后均在1d~3d内行CT扫描,观察活血化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西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类型,选用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同样与治疗后24h~2d内行CT扫描观察血管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绝大部分消失,仅偶有轻微症状;有效: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资料均采用t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P

2 结果

行中医活血化瘀辨证治疗的观察组与单一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治疗后半年、2年期随访效果比较见下表1。

3 讨论

3.1 活血化瘀治疗机制。中医认为,淤血乃气滞或血虚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所致,或因寒在血脉,血凝而成,或热盛破血妄行,血液离开脉道,积而淤所致,即所谓的“血瘀气滞”。至于活血化瘀药理机制,活血类药物可舒张血管,激活血运、消弭血管阻力,致心肌舒张豁然,增加心脏收缩,进而改善血液循环[2]。此外,其亦可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形成抗血栓,改良微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软化结缔组织,此乃治疗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脑血栓类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机制。总之,中医概况活血化瘀之药理作用,大致为止血、活血、祛瘀、通脉、消肿止痛。

3.2 活血化瘀辨证疗法临床应用。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症施加相应的疗法方可切中要害,而不至南辕北辙,反加重病情。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虽心脑血管疾病,诸如脑中风、脑血栓、冠心病等从中医气血角度来看多共通相似之处,但受患者体质、气质、病型、环境等方面影响,病症亦存在相异之处,需临床辨证用药[3]。本文就以临床心脑血管科常见的冠心病和脑血栓等几种疾病从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角度来进行讨论:

3.2.1 冠心病。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属“脉泣而不行”,“脉中气不通”,气血诊断则断为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心胸满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心悸、气短。中医治疗当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4]。曾德祥等对一名年龄58岁,经临床确诊为典型冠心病患者服用“瓜萎桂枝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无效后,经查血压和经中医把脉后,辨证为“肝肾阴虚、心络淤阻”,遂配以下药方: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生地9g、钩藤12g、枳壳和桔梗各10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心律失常者去枳壳桔梗,加阿胶、炙甘草育阴复脉,形寒怯冷者去生地,加熟附子、桂芝温通心阳;痰浊、恶心、胸痞者去生地,加陈皮化痰泄浊。服10剂后,患者胸闷疼痛减轻,发作期延长,胸闷头晕等症均减,加减治疗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血压趋稳,随访2年,近在过度劳累时偶见发作,休息后得以缓解。本文表1结果显示,术后半个月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痊愈和总有效率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2年期随访后发现,观察组痊愈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2.2 脑血栓。中医认为脑血栓属淤血阻络、气虚血瘀,病机为气虚而血行迟缓,以致淤血凝滞,阻塞络脉所致。除与“中风”见证外,还伴有面色暗黑无华,舌质暗红或有紫斑。中医治疗上当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本文笔者对17例脑血栓患者在仔细诊断后,配以下药方: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钩藤12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对其中半身不遂者加蜈蚣搜剔经络;对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豁痰开窍;对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温经搜风。服5剂后4例痊愈,9例显效,3例无效者再以“补阳还无汤”加减治疗1月,2例显效,1例死亡。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治疗瘀血症最有效方式,其除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外,对神经性疾病亦有针对性疗效。不过,活血化瘀疗法虽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瘀血证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亦有其特殊性,需依据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安琼.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2(8):168-171

[2]曾德祥.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1(5):109-110

[3]苏保江.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2(5):629-630

[4]雷认福.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7)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下一篇: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