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8-24 09:20:38

渠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 在对渠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积极品牌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推动渠县花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花椒产业;现状;对策;四川渠县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37-02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植物,广泛分布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等地。作为我国传统的食用香辛料之一,其根、叶及果入药能消寒解毒、消食健胃,果皮挥发油具有防虫、杀菌作用,种子可提取花椒籽油或加工制作肥皂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开发前景十分广阔[1-2]。2003年以来,四川渠县结合实际,紧密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公益林建设等项目,逐步加大花椒产业发展力度。2011年,花椒产业被确定为渠县“3+1”特色优势产业,即“花椒、黄花、柑橘+生猪”。2016年,渠县明确定提出了到“十三五”末期发展花椒6 667 hm2的目标。因此,摸清渠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对推动渠县花椒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1 渠县概况

渠县地处四川省盆地东部,位于达州市西南部,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总体东西部高、中部和南部低,海拔202.0~1 192.2 m,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36′~107°15′和北纬30°38′~31°16′,与广安市、南充市、巴中市山水相连,幅员2 173 km2,辖60个乡(镇),总人口141万人,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渠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6 ℃,1月均温6.6 ℃,8月均温28.1 ℃,年平均降雨量1 068.5 mm,年均日照时数1 376 h,无霜期300~330 d,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适合花椒的种植。

2 渠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

渠县花椒产业始于2003年拱市乡的退耕还林工程。10多年来,渠县县委、县政府从扶持壮大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入手,每年由县财政拨付一定资金助推林业产业,鼓励花椒种植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引导椒农户“抱团”发展。目前,全县形成了南以鲜渡、宝城、有庆、清溪为中心,北以涌兴、文崇片区为中心的花椒种植基地,引进和培育了渠县祥茂、蛟龙和齐涛等种植龙头企业,建立万隆等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0余家,申请了尚娇、麻皇、娇中仙等花椒品牌。

截至2015年底,渠县60个乡镇中46个乡镇实现花椒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达5 431 hm2,其中50%以上开始投产。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800 hm2以上的乡镇有2个,分别是李馥乡886.67 hm2和拱市乡833.33 hm2;100~800 hm2的乡镇有10个,100 hm2以下34个。全县年产干花椒4 200 t,产值3.56亿元,花椒产业已逐渐成为渠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有限,科技支撑力度不强

目前,渠县花椒产业发展具有前期投入高、生产周期长的特点。部分椒农和业主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没有建立起多元的投资体系和社会融资渠道,导致产业基地发展后劲不足,基地建设向前推进缓慢。同时,基于科技经费有限、基层技术人才不足的现实,不定期的科技培训大多停留在以宣传代替培训、简单发放纸质材料的水平上,培训对象覆盖面有限,花椒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的大项目少,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作用难以充分显现。

3.2 生产管理粗放,集约化水平较低

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渠县花椒产业早期发展多以单家独户或小型种植业主的分散式种植为主,户均种植面积都在0.67 hm2以下。一方面,对栽培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种植模式粗放、土肥管理不到位、整形修剪不规范或病虫害处置不当,严重影响了花椒的品质和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种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使得机械化作业困难,劳动生产力低下,生产管理成本增加。2015年,全县进入投产期的花椒平均产值约为95 000元/hm2,综合效益偏低。

3.3 产业链不完善,品牌知名度不高

渠县花椒产业起步较晚,虽已初步实现规模化种植,但产业链不完善,综合效益不高。一方面,现有企业规摸较小、经济实力弱,管理水平低,深加工研发力度不足,产品大多以鲜、干果销售为主,附加值不高。众多小型企业在同类市场中单打独斗,争夺有限的资源,追逐微薄的利润,抗风险能力较低。另一方面,较低的技术和资金进入壁垒,使得多数企业还处于一拥而上、埋头就干的初级阶段,品牌战略意识不强,营销网络建设滞后,还没有企业、渠道商和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强势品牌。

4 发展对策

4.1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抓住国家倡导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融资渠道。一是加强与农林、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努力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鼓励将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二是充分运用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综合利用市场、税收、信贷和奖励等多种激励机制,大力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金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参与花椒产业基地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花椒产业。

4.2 创新经营发展模式,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努力提高花椒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鼓励并扶持林农建立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3],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实现建设成果多方共享。二是依托专业科技服务小组,积极推行校(院)企联合,鼓励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参与花椒产业开发,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强花椒良种选育,积极推广使用良种壮苗[4],大力营造良种示范林,精心组织科技攻关并及时转化技术成果,从而为花椒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3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积极品牌战略

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优势,推进渠县花椒产业品牌建设,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大力培育优质龙头企业,整合淘汰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附加值低的小型作坊,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花椒在医药、农药、化工、油料等领域的研发和综合利用,开发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的花椒产品,全面提升花椒的市场化能力。二是强化品牌意识,鼓励企业“走出去”,以“互联网+”战略为契机,强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积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和交易平台建设,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5]。

5 参考文献

[1] 李宏梁,薛婷.花椒果皮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4,39(1):124-128.

[2] 赵秀玲.花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开发的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2,37(3):1-5.

[3] 蓝瞻瞻,王立群.我国林业产业链整合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70-75.

[4] 谷丽萍,王锡全,张伏全,等.云南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西部林业科学,2015,44(5):142-147.

[5] 崔俊,李孟楼.花椒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2):9-14.

上一篇:宽容和善心最重要 下一篇:稻―蔬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