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那些记忆

时间:2022-08-24 07:45:30

冬天到了,特别是过了冬至以后,过年的气氛渐渐浓了,少年时过年的那些记忆,在不知不觉中苏醒过来,遥远而清晰,古朴而美好。

在儿时的记忆中。不论是五谷丰登的年头。还是流年不顺的日子,不论是家境宽裕的人家,还是清贫拮据的家庭,不论是在热闹的城里,还是在高远的山乡,过年总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的时候,远行的游子会辗转数千里,如期归来;远嫁的闺女会在新春的头几天,按时回娘家省亲;平常舍不得花钱的老人,会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零用换成新钱。大方地给儿孙派发红包:过惯了清平日子的庄户人家的年夜饭中,甚至还有了瓶装的好酒;忙惯了的山里人,也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专心致志地感受那份等待许久的年味:孩子则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挥霍着无忧无虑的童年……那是怎样美好的节日哟!

那时,过年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一种虔诚的仪式,这种仪式甚至会前移两三个月,早早地就开始备制年货。

备制年货似乎是从杀年猪开始的。那时的庄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养着或大或小、或肥或瘦的年猪,入冬的时候,在道师先生算准的黄道吉日宰猪,宰猪这天,请来亲朋好友、三亲四戚,用地道的农家土八碗招待大家,更多的则是腌制起来,做成火腿、香肠、腊生、腊肉,作为过年的主菜。特别是那猪头,是千万要留下的,那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祭祀用品。

接下来要准备的是糯米面。它是大年初一必须要做的元宵主料。那时的糯谷都是自家种的,虽然产量不高。可家家户户都要自己种些。收获以后,小心地收藏,隆冬时节碾成糯米,扬风之后反复漂洗,半干时拿到石碓上去舂,男人舂,女人筛,晒干了以后舍不得吃。留在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时候吃,还有招待走亲串戚的亲人。

要做吃地道的元宵,还需一种必须的辅料,那就是农家自己酿制的米酒。酿制米酒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全由家庭主妇来完成,这也是衡量农家女子是否聪明能干的标准之一。在酿制之前,首先得把锅灶瓶罐等用具清洗得干干净净,尤其不得留半点油渍,然后是泡米、蒸饭、拌酒籼、装瓶、捂堆发酵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米酒就酸了,那是一件极其没有面子的事情。

能干的家庭主妇。还会在这个季节做下可口的卤腐、酱豆、豆豉、腌菜、酱辣子等腌制食品,作为开春的下饭菜,或是给城里的儿孙。回家过年的时候带回城里。

记忆中的冬季,家庭主妇还得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每人赶制一套新衣新鞋。过年的时候穿在家人身上。向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展示家庭主妇的心灵手巧。

就这样,过年的脚步来到了腊月二十九。也就是除夕的前一天。在我老家,这一天是最忙碌的一天。每个家庭都会在这一天仔细检查自家的年货是否备齐。年画和门神有没有买下。孩子们喜欢的烟花爆竹够不够他们的需求,香火钱纸等祭祀的物品有没有齐全。然后,请来村里有文化的长者,书写适合自家的春联。午夜过后,当家的男人和主妇,就抬着煮熟的猪头,抱着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带上祭祀用品。到附近的土主庙去排队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人安康、子孙兴旺。

除夕这天有几件事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准备年夜饭,二是贴春联,三是给压岁钱,四是守岁,五是请水谢龙。

年夜饭自然是丰盛的。鸡鸭鱼肉各有各的讲究,蔬菜也有许多讲究。一种叫做薯的东西得煮在汤中,那是除百病;蒜得吃,那是能写能算;芹菜我们叫做串芹,是串钱之意;百合“百活”不能少,莲藕是成双成对的意思。芋头“玉头”“遇头”也得要,等等,反正每一道菜都有它古老的寓意。做好以后,在爆竹声中完成又一轮的祭祀,然后便在欢声笑语中开怀畅饮。

年夜饭的尾声。是在饭桌上给红包。派发压岁钱。天增岁月人增寿,用压岁钱来护佑家人的平安,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古老方式。首先是老人给未成年的孩子压岁钱。那些红包里虽然装的数量不多,但肯定都是崭新的票子,肯定是老人心中最吉祥的数字,肯定是在老人质朴的祝福声中完成。然后是家里的所有成年人给老人和孩子压岁钱,给红包的时候,也要送上祝福的话语。之后便是一家人欢天喜地的说笑,那些笑声,清脆、爽朗、甜蜜。那是怎样其乐融融的景象啊,那种家的氛围,是任何金钱也衡量不了的。

年夜饭结束后。女人们忙着收拾碗筷。男人们则忙着贴春联。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什么位置贴什么内容。先贴哪儿后贴哪儿。年画贴哪儿。门神怎么贴,大门贴什么等等。边贴的时候还要讲一些吉利的顺口溜。所以,这个活计得由家中最有文化的男子来完成,其他的人只能打打下手、调调面糊什么的。

这些工作都做完后,就是早早地洗好脸脚,慢慢的守岁。有了电视以后,守岁是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笑声中进行的,电视上演的什么节目已经不重要,只要喜庆、欢乐、笑声不断就行。在电视节目主持人兴奋的倒计时声中,迎春的鞭炮此起彼伏,夜就这样沸腾了。就在这鞭炮声中,家里的成年男子还要到村口的井边请水谢龙。祈求天龙保佑人间风调雨顺,清吉平安。

除夕的夜就这样慢慢平静下来,老人和孩子都在依依不舍中睡去。家庭主妇得准备好初一早晨包元宵的所有主料辅料。确认无疑后才心安理得的睡去。

大年初一的凌晨始终是在远近不同的鞭炮声中醒来的。在我的老家,初一这天早晨吃元宵是必须的程序和仪式。那些家庭主妇起得一个比一个早,说不清是谁家的元宵熟得最早,煮好元宵也要祭祀。祭祀的同时也就开始燃放鞭炮了。鞭炮燃响后,三元伊始,新的一天、新的一月、新的一年就算是开始了。

在老家的过年习俗中。对大年初一印象最深的是“踩门”。也就是初一这天天亮之前,要提前请好一名邻居家的男孩子,早早的来家里“踩门”,讲吉利。这天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上门闩,“踩门”的男孩来了之后。一般都是在进大门的同时高声喊道:“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滚得一房屋。”主人就会在里面高声应道:“谢金口!”灵巧的孩子,还会见景生情,说上一些大吉大利的祝福话,主人同样回“谢金口”三个字。“踩门”的男孩这天是每个家庭的座上宾,该说的祝福说完后,首先是米花糖水伺候,然后是元宵招待,最后是给红包。我小的时候,经常连去几家,肚子撑得饱饱的。红包也有好几个。然后夸张地到村口去炫耀。

初一、十五,在我们老家的习俗一般情况下都是不杀生的。尤其是大年初一,家家都吃除夕晚上剩下的菜饭,这些菜饭,要两三天才能把它吃完。所以。初一这天村子里到处是悠闲的景象,村头村尾,井边树下,到处是闲聊休闲的人群,老人们抽着旱烟袋,妇女们织着毛衣。孩子们在追逐中放着鞭炮。年轻人在石板上打起了扑克,全都在有意无意中展露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为这天,全村所有的男女老少,个个都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一身新。那种穿新衣的感觉,现在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过年的进程在欢快的气氛中来到大年初二。这天同样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大多数人家只在虔诚中做一件事,那就是“献财神”。我们老家的村后,有一个不大的岩洞,里面供奉着各路神仙,其中关公的塑像伫立在最显眼的位置。四乡八里的人都来这里“献财神”。也就是献关公关老爷关羽。因为他就是财神。这天的祭祀倒不复杂,但必须是用鲜活的大公鸡来杀生祭祀。那本来就不大的山洞前,排满了前来祭祀的人群,祈福声中,香烟缭绕,颇有神秘的气氛。

初三以后的几天。就是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亲戚之间相互走访,请春客吃饭,同时,舍不得闲的山里人。开始在田地里忙碌起来。直到正月初九和十五两天,还在进行着过年的程序。

在我们老家,正月初九是龙灯会,各村各寨都早早的准备好自己的龙灯队和家什乐器。集中到乡里、那时叫公社的集市上,耍龙、舞狮、唱花灯、划旱船、踩高跷、迎高台,好不热闹,那可是各村各寨争脸面的重要场所。也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正月十五的早晨。在我们老家的仪式就是包元宵、蒸包子,既完成了过年的仪式,又考验家庭主妇的厨艺。同样的元宵,同样的祭祀,同样的过年心情,吃饱喝足之后。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和期盼……

小时候过年的这些事。就这样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任凭时间的消逝。任凭洋节日一波又一波的来袭,它反而越来越难忘,越来越清晰。

同样的过年,不同的感受。我不知道现在老家的过年和过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正,城里的过年已经变成一种简单的仪式了,没有了过程。只剩下结果。

其实。过年是一种寻找家的心境,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传递,是地方民俗的博物馆。是人生跋涉中的一份享受。我们没法把它遗忘。它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但愿我们能留传下去的也很多很多。

上一篇: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西安地方导游服务市场规范措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