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2-08-24 06:15:26

佛教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虽然佛教利用美术表现其教理,但是佛教也常充当美术的舵手。佛教美术是美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佛教美术的学习,并以之作为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佛教美术无论从思想、形式、题材等方面都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它对学生可以起到:增强德育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佛教美术;美术教育;德育;人文精神;创新能力

The Positive Effect of Buddhism Fine Art in the Fine Arts Education

【Abstract】Although Buddhism displays its principles by using the fine arts, it usually acts as the helmsman of the fine arts. The Buddhism fine ar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rts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he Buddhism fine arts, and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arts education. It plays a vital role to move forward th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the thought, form, theme, the profound Buddhism fine arts which other arts are unable to compare, has a lot of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in three aspects: 1s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2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e spirit 3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key words】Buddhism fine arts Fine arts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humane spirits Innovation ability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完整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宣扬真善美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丰富的艺术形式传授给群众,可以让人们在观看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加强佛教美术的学习,吸取其艺术的精髓,无疑可以对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佛教美术在美术教学中的独特的德育功能

佛教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它不仅是单纯的表现美,它还能引导人们产生研究佛理的兴趣,进而深入探究佛法,思考人生的哲理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在佛教艺术中大量的教义故事内容都有着深刻的德育教育意义。佛教故事画中所包涵的教育意义十分深远。如代表作北凉时期的《快目王施眼》、《九色鹿舍己救人》、《眺子深山行孝》、《沙弥守节自杀》;西魏时期的《佛度水牛升天》、《五百强盗成佛》;北周时期的《微妙比丘尼苦难遭遇》、《福田经变》;盛唐时期的《报恩经变》、《高僧事迹画》等许多。这些故事感人至深,有的反映了为救助弱小或者帮助他人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宣扬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有的冒着可能被射死的危险就是为了治疗双亲的眼疾,表达了对孝顺子女的赞美;有的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守道德节操,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傲骨精神;有的痛改前非,立地成佛……除了歌颂这些高尚的品德外,也对令人愤怒的恶劣行径及品格予以批判。这些故事画不仅情节曲折、生动,震撼人的心灵,而且通过对善恶美丑的对比潜移默化的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视,以及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通过对佛教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可以发现能够表现色空境界的杰出作品大都出于禅修功夫深厚的画家之手。超尘越世和物我两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佛家法理绘画形式得到充分的表现。禅修是虔诚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可分为四个阶段,到达最高阶段时会出现清澈透明的神奇世界――类似马斯洛说的那种超凡脱俗的“高峰体验”。在这种“高峰体验”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调动潜能,开发智慧,激起灵感,而美与美感,则在这种“六根清净”的自由想象与体验中大放异彩。大凡能创作出这样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家都是有着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美术技能技法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作品背后蕴涵的深刻精神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爱自己、爱生活、爱自然,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二、佛教美术在美术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佛教美术能拓展审美文化视野,提高审美修养。在欣赏佛教美术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历史年代的作品,学生不仅能通过从艺术的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审美欣赏,而且也能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的感情。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在欣赏名作的同时,也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经验。在进行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欣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欣赏心境的创设:

1、专题式心境:根据一个鲜明的专题,搜集属于这个专题的佛教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如以佛经经典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为专题展开欣赏等。该画反映的是与惩恶扬善有关的内容,可以借此专题的欣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心存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关心社会、献身社会。

2、背景式心境:在佛教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为了达到深化主题,突出作品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以借助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创设的情境。如欣赏佛教美术壁画中的《飞天》、《千眼千手观音》等名作时,可将由它们为原型而创作深受大众喜爱的《千手观音》、《丝路花雨》等音乐、舞蹈作为视听背景以此来感染学生。这些艺术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浅显易懂,更易于学生接受。

曾几何时,在美术教育中看问题只从专业的、局部的、个人的狭隘观念出发,只沉浸在“艺术语言”中而忽视了文化观念和文化信仰的领域。在教学中应强化对佛教美术的学习,通过对佛教美术作品人文精神的学习,弥补这些遗憾,极大的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

佛教美术能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健康发展。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佛教美术包含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在美术这一领域。佛教美术中众多的学科领域,为学科间的整合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佛教美术展现出的美术之外的学科领域。例如敦煌石窟壁画其规模庞大,艺术技巧精湛,内容极为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教师引发学生求知、探究、了解其他学科,触类旁通的好教材。

三、佛教美术在美术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着积极作用

美术教学中通常是通过图形来传达信息的,偏向于形象思维,所以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佛教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壁画,它那恢弘的气势,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令人们为之叹为观止。冯骥才曾经说过“面对敦煌文明,任何一个学者都会感觉到它的浩大无边,也会感到每一个具体学科的深不见底!就像一个世界那样,敦煌充满了未知的空白和无穷的神秘,对于它,我们己知的永远是远远小于未知……”

正是由于佛教美术内容的多样性、寓意哲理的深刻性、以及其中蕴含着的许多未知神秘性和独巨匠心的创意,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拓展了思维。通过对佛教美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培养探究钻研的精神,活跃其思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优秀例子,采用专题形式,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其视野。

中国佛教美术,是在东汉明帝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美术基础之上,不断适应我国广泛的内在精神需求,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民间佛教美术,体现了兼收并蓄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是多元文明的交融,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从佛教美术传入中土后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来看佛教美术的创新与发展。最早画佛画的大画家是三国吴人曹不兴。至东晋戴逵和顾恺之的创作已开始表明一种重要的迹象,即佛教美术逐渐世俗化和中国化。到南朝梁武帝时代则流行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张家样”。北齐时盛行“曹衣出水”的风格,即曹仲达的“曹家样”。继承着张僧繇而各自创造了独特风格的盛唐吴道子和中唐周则是代表着摆脱了天竺似影响的成熟的中国画风格画家。这些代表画家之所以成为代表,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时刻与中国人的精神和审美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进行新的创造。由此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模仿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老是处于模仿阶段;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使艺术永保持勃勃生机。作为一个画家,其个人风格的形成,艺术成就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创造性的大小。

现代社会的美术教育对佛教美术所应继承的不仅仅是技法、形式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继承精神即开放、兼容并蓄、创新、大度……

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应遵循开放性教学的原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给学生传递一种大的文化观上。只有倡导开放、自由的思想,才能消解以往固有思维模式的禁锢;才能从“形式”到“内容”体现出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潮流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美〕N.沃尔斯托夫.艺术与宗教[M].工人出版社,1988.

[3]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M].新华出版社,1993.

[4]史苇湘.论敦煌佛教艺术的想象力[J].敦煌研究,1986(4).

上一篇:高职法律教学方法的反思 下一篇:探寻中学英语课堂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