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谱照射加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治疗窦道4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4 05:44:23

频谱照射加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治疗窦道40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5-0627-02

【摘要】本文通过对40例窦道患者采用频谱照射加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治疗的效果观察,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其中肩背部5例,胸部6例,臀部5例,左上臂5例,小腿7例,右前臂6例,腹部3例,乳腺部位3例;感染途径为:臀部肌注后感染继发2例,毛囊感染继发18例,乳腺炎脓肿切开后形成3例,术后切口感染继发6例,其他均为软组织损伤后感染继发。本组治愈时间为3~7d 18例,8~14d 15例,15~21d 7例,1个月后随诊均未有复发。

【关键词】频谱照射;凡士林;油纱条;填塞;窦道;疗效观察

频谱医学作为高科技领域一门新兴学科分支,是生物学工程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无论从预防保健还是临床治疗方面,它都起到了不可低估和替代的作用,现将我院利用频谱照射加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治疗窦道40例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窦道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在8~73岁之间,窦道为30例,特点为出口小,内径大,探针探查深达1.0~3cm,溢脓性分泌物,周围组织肿胀,质较硬,病程1~6个月20例,6~12个月10例,窦道复合溃疡10例,圆形溃疡面,直径3~10cm,粘着脓性分泌物,居中形成漏斗状通道,局部组织肿胀,病程1~3个月,溃疡溃烂加深贯通2例,深达10cm。

2 感染部位及途径

本组病人肩背部5例,胸部6例,臀部5例,左上臂5例,小腿7例,右前臂6例,腹部3例,乳腺部位3例;本组感染途径为:臀部肌肉注射感染继发2例,毛囊感染继发18例,乳腺炎脓肿切开后形成3例,术后切口感染继发6例,其他均为软组织损伤后感染继发。

3 治疗方法

首先有X线报告单,表明未累及骨组织,外科常规处置,清洗、消毒伤口,清除脓性分泌物后用频谱治疗仪以窦道为中心直接照射窦道口周围肿胀处,复合溃疡置于溃疡面两侧,适当调节、移动,不可离创面距离太近,以免发生烫伤;照射时间为每次15~20min,照射后用无菌凡士林油纱条填塞窦道,外露少许,便于下次取出,开始每日1次,待无脓性分泌物后据情况可适当改为3~4d 1次,以免换药太频繁刺激肉芽组织,且不可填塞太紧,应留有肉芽增长的空间,每次均应常规消毒处置后再行照射、填塞。3~7d为1个疗程,不需疗程间隔。

4 效果观察

本组40例全部治愈,脓性分泌物逐渐消失,坏死组织逐渐被新鲜肉芽组织所取代,然后周围的表皮增生直至将伤口表面履盖,溃疡面结痂脱落,局部组织肿胀消失,无管道感,无压痛,本组治愈时间为3~7d 18例,8~14d 15例,15~21d 7例,1个月后复查均未有复发。

5 典型病例

患者,74岁,2005年9月18日来我院就诊(复诊),以前列腺增生收入院,于2005年9月22日在硬外麻醉下行前列腺部分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输血800ml,常规缝合切口。

术后氨苄西林5.0g,每日1次静点,切口常规换药,术后第10日拆线,发现切口处约有2cm长度发红,继续抗生素治疗。切口继续换药,拆线后3d换药时发现刀口发红处有一0.5cm圆形溃疡,用探针探查深达3cm,窦道与腹壁呈30°角倾斜向下,且皮下脂肪液化,脓汁外溢,提示有窦道形成,窦道用过氧化氢灌洗,碘伏消毒清创后,用庆大霉素8万U 1ml用5ml注射器滴入,1w后仍无好转,遵医嘱给予理疗辅助治疗,采取常规处理伤口后用频谱照射窦道口肿胀处15~20min,然后用无菌凡士林油纱条填塞,每日1次,治疗3d后,窦道已被新鲜的肉芽组织填满,周围的表皮逐渐增生,1w后溃疡面结痂脱落,增生的表皮已将窦道口溃疡面履盖,该患者于2005年11月3日痊愈出院。

6 讨论

频谱治疗仪,作为一种以红外线为主能量并包含微弱毫米波的宽谱电磁波,可改善机体组织的血液循环和缺氧状态,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同时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抗菌的能力,并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填塞,加快肉芽组织的生长速度,并保持肉芽组织鲜嫩、质软。促进肉芽组织的再生长,两种疗法同时应用,生肌防腐,互相协同,提高疗效,共同完成组织的修复。

[收稿 2009-04-07]

上一篇:一次性成功插入胃管的经验 下一篇:“GQX护神”多功能备药保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