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氛围商业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4 04:19:45

高校校园氛围商业化问题研究

摘 要:大学一直以来就被称之为世俗之外的象牙塔。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这座象牙塔也不免渐渐显现出商业化的势头。大学商业氛围的确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不免与学术氛围也有些许冲突。通过描述高校校园氛围的现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该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寻求规范治理意见。

关键词:大学校园;商业氛围;规范治理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44-02

当前高校校园再也不是脱离商业世俗的一方“净土”,各种商业群体不断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广告宣传充斥着大学校园。行走在大学校园内,也许我们最先感受到的并不是作为大学本身所拥有的学术氛围,而是浓厚的商业气息。信息栏内的商业广告逐渐取代了学术新闻,各类大学生群体组织的活动也被商家冠名赞助,老师学生参与商业活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种就业压力甚大的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把在校期间参与兼职创业这类商业活动当做是踏入社会的一个垫脚石,大学商业化氛围愈亦浓厚。

一、高校校园氛围商业化现状

1.校园内建有商业区。本次调查的高校中约有95.6%的学校内建有商业区,在另外4.4%的高校附近都设有商业场所。各大学校商业区所提供的服务大体上有餐饮服务、美容美发、超市购物、文体服饰、电子网络通讯等。在被问及去商业区的频率时有93%的同学表示偶尔去商业区,另外7%的同学则是经常去,没有人是几乎不去的,这说明高校校园内的商业区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同学们对校内商业区提供的服务质量还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对校内商业区的消费主要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所需,对于一些较大型的消费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校外的商业场所。

2.校园商业广告泛滥。大学生是商家青睐的一个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眼光投到大学这个市场。校园广告的种类主要有兼职与就业信息类、培训与学术讲座信息类、娱乐联谊旅游等活动类、商家产品宣传打折促销类等。校园广告存在的主要形式有:(1)张贴在校园各处的宣传单、小广告以及海报,如信息栏、校车、食堂、宿舍、各类商业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2)请专人在路上或寝室、教室内帮忙派发的宣传单、宣传册以及优惠卡。(3)商家赞助校园活动所挂出的横幅、海报或活动奖品。(4)通过电子通讯产品,如手机短信打出的广告。(5)商家通过冠名捐助的基础设施或筹建的建筑上的广告,清华“真维斯楼”。

3.高校校园活动商业化倾向。调查被抽中的高校都有商家赞助校园活动这一现象,47.5%的同学认为商家参与校园活动很有必要,能增加校园活动的吸引力以及活动质量,16.25%的人则认为没必要,校园活动应保持其纯粹的校园性不应加入过多的商业因素。而同学们参与校园活动也有一部分是受赞助商奖品的吸引。商家赞助校园活动不仅解决了活动资金紧缺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提升了商家自身的知名度,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4.学生老师参与商业性质活动。老师参与商业性质活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公司做研究、科研成果的转让获取丰厚利润、外出讲学授课以及在校开设一些培训机构。有名校校长坦言,教授从事教学年薪仅7万元左右,若有科研项目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两相比较就出现许多大学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像董藩和尹晓冰,他们只是高校教学中那一块渐显功利化的部分缩影。大学生商业性质活动多数体现在学生在校兼职。学生兼职多数是从事体力劳动,这类工作收入颇低,但也有运用自身丰富的知识从事家教、营销等类工作。随着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各种政策的出台,大学生自主创业以赫然成风。

5.学校、学院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一定方面也影响了高校办学体制的变化,这种形势下,中国的高等院校无法再立足于社会之外,而要融入社会接触市场。高校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学校面向市场筹集资金,而与商家合作则是筹资的主要方式。

6.校园作为旅游胜地对外开放。许多有着历史文化底蕴和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成为旅游爱好者心仪神往的地方。大学作为旅游胜地吸引了不少社会人士慕名而来,各种旅游团体如织如潮导致校内商业气息浓重,交通拥堵,破坏了静谧的校园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师生们的正常生活。为缓解纷至沓来的人潮,许多高校采取了收费制度,诚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旅游热潮,但却使学校商业性质更浓。

二、校园商业化氛围的原因

1.市场经济下商业因素的涌入。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因素的牵引。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格局逐渐生成后,学校为自身的生存,为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参与社会竞争,需要到社会中去争取资源。学校自身寻求与社会的合作必然引入更多的商业因素,各种商业行为源源不断地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2.高校是商家必争的市场宝地。目前中国大学本科在校生平均规模接近2万人,再加上在校教职工,构成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具有先进的消费观以及对时尚潮流的追逐,且许多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跟风性、多样性和追求名牌性,作为商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自然不会放过这片市场。

3.学生自身的需求。一方面是生活上的需求。一部分大学生家境清贫,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参与商业活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以及自身能力提高的需求。当代大学生清楚地明白,大学的首要任务仍是学习,但学习并不是唯一任务,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而校园商业文化氛围则是一个契机。

4.学校资源的提供无法满足多数学生对信息资讯的需求。当前许多高校所提供的信息相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足。而校园的商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生活和市场信息。

5.高校校园管理机制存在疏漏。由于高校面向社会化开放,高校的校园管理机制也采取放宽政策,对于以前一度禁止的商业活动也不再“禁足”。管理机制的对外开放使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无人问津,对于存在的问题相互推脱,甚至因商业因素的渲染,为谋取个人私利出现贪污腐化问题。

三、商业化氛围对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发展的影响

1.冲击了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使其变得功利性。商业主要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当这种世俗的价值观渗入到学校中必然对学生群体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学生变得功利化,他们不将学校当成让自己深造的场所,反而变成了谋取利益的市场,许多学生为参与商业活动,不惜旷课,甚至挂科。

2.与学校的学术氛围产生冲突。“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愈演愈烈的商业行为严重冲击了大学首要的学术氛围,破坏了大学求知、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变得急功近利,忽视了对知识的积累。

3.影响校内正常生活秩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许多校外人士进入校园,造成校内交通拥堵、混乱不堪,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容易混入许多不法人士,校内师生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校园内的广告漫天飞还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

4.影响教师的职业精神。中国大学教育体制无论是从名还是利方面都迫使许多老师倾向科研或其他校外兼职,相反,教书育人倒成了他们的副业。

四、规范治理意见

1.建立学术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坚持学术文化不可动摇的首要位置,让商业文化从属于学术文化。对于商业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积极一面,不能因为它的一些负面影响而将它拒之门外,如果只营造单一的学术文化,则会使校园文化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要使商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相统一。

2.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要始终把握学习这一主业,绝不顾此失彼、本末倒置,合理安排学习与商业活动的时间。其次,要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参加商业活动前要对它进行充分的了解,防止受骗和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另外,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商业活动,对于一些不利的商业行为则要避而远之,明确自身参加商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不可盲目跟从。对于校内的商业信息不可偏听偏信,要有合理的判断。

3.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1)加强对校内商业经营的管理。对在校内进行商业经营进行严格审批,检查有无商业许可证(一般指租用校内店铺经营的人员),监督管理销售商品的质量、类型及规模,对餐饮服务等行业严格监管食品安全质量。(2)对校外商业行为进入校内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督。对校外商家进入校园建立严格审批程序。对他们在校内开展的商业活动进行监督,看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3)对校内的商业行为和商业形式建立一套管理体制,防止出现混、乱、杂的局面。

4.建立反馈机制。首先,建立学生、教职工反馈机制,通过这个机制反映商家在校的不法行为,使大家一同对校内商业活动进行监督,还可以反映他们在参加商业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希望校方给予怎样的帮助,以及对校园氛围商业化的建议和看法。其次,建立一个商家反馈机制,商家可以记录与学校的愉快合作经历或是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不快,他们希望学校能给予他们怎样的回馈和他们能给予学校怎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曾蓓蕾.浅探商业因素冲击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5).

[2] 杜晶,袁馨之,赵永斌,肖凌志,王国才.高校校园商业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8,(8).

[3] 孟伟.大学生校园商业活动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11).[责任编辑 安世友]

上一篇:新形势下电务部门抓好节支降耗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GIS平台上的人口管理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