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看中医存废问题

时间:2022-08-24 03:50:36

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看中医存废问题

[摘要] 虽然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西医学能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学的科学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中医为西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发展模式。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最终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统一。中西医的兼融与互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学不会因为有部分缺点而被历史淘汰。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中医存废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098-03

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他们的不足之处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优势互补就能使两者效能最大化。中医学不会因为有部分缺点而被历史淘汰。

1中、西医学两个体系各有所长和不足,优势互补

中、西医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由于产生的地域与历史背景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中医诊疗实践活动中形成并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强调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优势在于具有现代“三论”先进科学思想的整体恒动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与防治方法符合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药方剂安全低毒和中医治疗相对的简便廉验更易为现代人接受,中医的摄生防病更符合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模式;缺点在于中医学科的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理论概念抽象,缺乏当代医学界可以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受经验主导,临床疗效可重复性低,方法传统古朴难接受现代科技的成果。西医学源于欧洲文化,是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的实验医学,西医学强调诊断治疗的实验室依据,诊断规范、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与现代自然科学同步发展,其科学形式和思维方法易为现代人接受;缺点在于偏重局部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检测,整体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不足,从总体上还是偏重生物医学,尚未真正完成医学模式的现在转变,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及医疗保险费用越来越昂贵,它的现实要求是寻求“替代医学”。 故而有人评价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涉于虚”;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逐物太过则涉于固”[1]。中、西医学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对同一个目标得到统一,这是中、西医学两大体系沟通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中西医学的不足之处都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二者结合可以各取所长,做到优势互补,因此,中西医的兼融与互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承认现代中医学越来越借鉴西医学诊疗方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西医学界越来越多地在运用中医学的思路(如整体观),治疗手段(如针灸)和药物(如中草药)。中西医学在很多方面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轻言废除中医无论对于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危害都是相当大的。

2中西医结合对西医学的促进

2.1中医学对西医学的替代作用

中医药在国外属于替代医学, 它包括中医中草药、针灸、气功及现代医学以外的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方法。进入21世纪, 替代医学正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兴起, 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医疗模式。何谓替代医学? 在美国替代医学( Alternative Medicine) 是指西医以外的医疗; 在英国叫辅助医学( Complementary Med icine) , 是指对西医起辅助作用的疗法。现在国际上通称辅助替代医疗(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简称CAM ) 。它包括传统医学和民间疗法, 大多是经验性的、增强人类与生俱来的免疫力的、保健预防及治疗作用的, 其中许多未经现代科学证实。替代医疗( CAM ) 的兴起反驳了“废除中医”的论调: C就是说西医有不足之处, 需要中医来补充,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可以互补;A就是说西医不是唯一的, 还有其他的医学, 特别中医是最佳选择, 原因是西医对许多疑难病症目前仍无解决办法, 而替代医疗则起着发挥人类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西药毒副作用严重, 而替代医疗可提供缓解和摆脱药物依赖性的办法;西医使用先进的医疗仪器和器具、药品,手术费价格昂贵, 而替代医疗是一条寻求减少社会和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的途径。

2.2西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西医学是实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一方面从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引入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把其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转化为能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和临床医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把临床诊断、疾病分析以及病原学方面的难点纳入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研究方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身的学科体系。

然而,不能否认由于我国不论是在西医基础医学还是在西医临床医学上同国外发达国家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西医学与发达国家西医学的差距。我们不能通过照搬别人的东西来提高自己,更不能在国内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中保持沉默,放弃提高自己的机会。将国内实验医学的成果与中医临床医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的优势所在,通过这条路,中国西医学界将走出一条更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3中西医结合对中医学的促进

3.1对中医辨证的客观化的促进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思维的方法起源于《内经》,奠定于《伤寒论》,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形成自己特殊和固定的模式。历代中医十分重视对“证”的研究,先后创立了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辨证过程中,由于各个医生自身的主观性,对客观认识的差异和思维过程的特异性,造成中医辨证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微量化,很难求得客观的判断和统一的标准。随着现代化西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减少由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借助现代科技成果,使中医证候的定义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加以充实,从而制定出一套客观、量化的依据。

当今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的选择呈现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人的趋势。通过对122例CHF患者的血流变学变化的分析,发现血液黏度增高按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心气阴虚变化[3]。CHF患者的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肾素(renin angiotensin, RA)、血管紧张素(angiotonin, ANG)、醛固酮(aldosterone, ALD)、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浓度,在正虚证中大致呈单纯气虚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通过与西医学的结合,研究认为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动力学[5]、交感神经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含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活性物质ANP、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 NO)等密切相关[6-8]。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来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unction failure, CRF)的不同证型进行客观化研究已日趋深化,许多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多学科、多系统、全方位的探讨CRF各证型的客观化指标,最终有可能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辨证方法乃至新的辨证体系[9-12]。

中医辨证与西医学的结合,使中医辨证的客观化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虽然目前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西医学必将为中医辨证客观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的促进

中医学所说的“证”,其内涵和实质,应当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中医对证的认识起源于临床实践中,证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证候实质研究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证候实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用相对客观监测指标对证做出定量诊断,并以此为中介物,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

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证,病位都在肝,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

现代中医对证的实质进行探讨,如肝郁脾虚证,患者发生了四项主要变化:①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血浆NA、肾上腺素(adnephrin, AD)含量减低;②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 cGMP)比值下降;③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④小肠吸收功能降低。其中三项以上同步出现率达65%。说明肝郁脾虚证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及消化机能障碍的综合表现[13]。

对各种不同疾病所表现的寒证、热证患者分别测定其血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 thyronine, T3)、四碘甲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 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 FT4)、睾酮(testosterone, T)、雌二醇(estradiol, E2)、及皮质醇(cortisol,CO)等指标,FT3、FT4数值热证高而寒证低,依次为虚热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实寒证组>虚寒证组,提示热证基础代谢及氧消耗升高而寒证相反,CO值实证高而虚证低,依次为实寒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虚热证组>虚寒证组,提示CO为形成虚实的因素之一,与寒热关系不显著,性激素T热证高而寒证低,E2女性热证低而寒证高,提示T值高为形成热证的因素之一,E2值高为形成女性寒证的因素之一[14]。

肾阳虚证病人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同样在对肾阳虚病人的T3、T4、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thyrotropic-stimulating hormone, TSH),T、E2、E2/T等进行测定时,均发现其值比正常人低或发生改变[15,16]。肾阳虚患者的血浆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PGE2α、环核苷酸cAMP、cGMP 与cAMP/cGMP 均有改变,并且PGE2与PGE2α、cAMP与cGMP 似乎与中医的阴和阳有着对应关系[17]。近年不少学者将cAMP、cGMP之比作为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阴虚证血浆cAMP占优势,阳虚证血浆cGMP占优势,经相应治疗后皆复常,提示血浆cAMP和cGMP含量的改变,是阴虚、阳虚的特征之一。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基因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作了有益探索,其中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不同基因型在证候易感性方面的差异,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热点内容。由于证候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在基因多态性与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证型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候的实质[18]。

另外应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微观入手,研究机体整体或某一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两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具有趋同性,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不同疾病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中医证的实质及临床辨证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

证实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在与西医学的结合过程中,不少证的现代医学描述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尤其证的实质研究与当今现代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证实质的深入研究。

3.3对中医诊断的促进

传统的中医诊断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得,对疾病的类属、病因病机做出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西医学往往能够提供患者重要的检验、影像、病理学等客观诊断依据,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中甚至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医诊断结合西医学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控制病情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传统中医是以症状和体征作为诊断依据的,但很多疾病出现症状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这些疾病大多在出现症状和体征之前就发生了生理学指标的变化,西医学可以检测到这些客观指标的变化,为中医学发挥其作用提供更大的舞台。例如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就在早诊断早治疗,然而患者在早期多没有症状以致延误病情,通过各种基因、免疫学、影像学检测可以早期发现癌变,可以使中医药尽早发挥其效能,为救治肿瘤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中医诊断结合西医学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准确性与可读性。实验室数据为中医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其“四大经典”虽博大精深,但晦涩难懂,这就降低了中医诊断的可读性,不易被患者和西医界理解与接受,而实验室数据客观可信,可为中医学的普及做出贡献。

3.4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促进

传统中医学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缺乏客观性,很难为世界医学界所接受和交流,这严重阻碍了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步伐。很多西医学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经过中医学治疗后都会有显著改善,各种实验室指标能够科学客观反映中医学的疗效。如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中医药治疗后肝脏功能会明显恢复,此时肝脏血清酶谱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是中医药发挥明显疗效的客观证据。再如西医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治疗多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愈后较差。中医学认为此病病机以肝肾阴虚为主,以热毒、血瘀为标,故以滋肝肾之阴,清热解毒和活血祛瘀为治疗原则,常有不错疗效,此时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补体C3、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成为让人信服的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20,21]。

4中西医结合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反驳了中医废除论

医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目的即治病救人,简单而明确。中西医结合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恰恰说明了中西医学不论在思维、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有差别,但两者在治病救人这一终极目标上得到了高度统一和整合。在今天快速发展、日趋强调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大潮中, 我们应该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性的敬畏,对传统的敬畏;多一份对其他科学、文化与传统的尊重与宽容,承认不同学科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和做法应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同意见、信念或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对话以实现不同认识或知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使人类科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凌锡森,何清湖.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3.

[2]王鸿利.实验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关继华,李华辰.心力衰竭及中医证型的血液流变学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11(3):27.

[4]曹雪滨,胡元会,王士雯.充血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与血管活性肽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0):4.

[5]侯延丽.123例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陕西中医,2002,23(8):703.

[6]郑关毅,洪华山,韦立新.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调节肽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5):297.

[7]李泓,张济颖,胡宪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血浆心钠素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分型的研究[J].天津中医,1989,6(3):12.

[8]郭磊磊,周英,郑本德.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4):211.

[9]尹力娟,王蓄.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探讨[J].中医药信息,1998,(3):10-13.

[10]李淑惠.慢性肾衰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5(10):33-34.

[11]刘占民.健肾冲剂对不同证型慢性肾衰患者血浆内皮素、心钠素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8,39(8):473-475.

[12]晏子友,皮持衡,徐友妹,等.慢性肾衰及其中医证型与尿及血渗量的关系[J].江西中医药,1995,26(12):22-23.

[13]金益强.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与临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53.

[14]黄俊山,白介辰,黄国良,等. 从检测血中FT3、FT4、T、E2及皮质醇等指标探讨寒证热证的本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113-115.

[15]秦路平,张汉明,张卫东,等. 蛇床子素和蛇床子总香豆素对肾阳虚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52-553.

[16]王文健,沈自尹,张新民,等. 肾阳虚患者和老年人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初步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3) :149-152.

[17]秦路平,吴焕,周庆辉,等. 蛇床子总香豆素与挥发油和水提物对肾阳虚大鼠血浆前列腺素和环核苷酸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100-101.

[18]薛梅,殷惠军,陈可冀.从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的若干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88-90.

[19]钟小兰,吕志平,廖小明.中医证实质与蛋白质组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62-163.

[20]傅晓晴.中医诊断结合西医诊断的必要性与科学性[J].福建中医药,2002,33(4):39-40.

[21]赵东英,陈路燕,徐进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9-10.

(收稿日期:2008-03-10)

上一篇:葛根素注射液结合推拿治疗震颤麻痹临床观察 下一篇:3种拉唑类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