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德累仁之家:王阳明的家世

时间:2022-08-24 03:34:04

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西历1472年10月30日),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当地自南宋以来,人才辈出,撰述甚多,形成了渊源流变既深且长的学脉,学者多以“浙学”一词来加以概括或总结。阳明崛起于明代中叶,则可谓“浙学”之光,不仅上承孔、孟儒学传统,而且开启以后席卷天下的心学学派。王阳明之后的“浙学”既重心学又重史学,也与阳明的心学特别是他的“六经皆史”说关系颇为密契。

王阳明出生时父亲王华(1453-1522年)才19岁,少年时读书于家乡龙泉山(学者多称“龙山公”)。王阳明后来曾回忆自己的家世说:“吾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可证王氏家族的发达,当始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但由阳明上溯其入浙初祖,有可靠资料依据可考的,当始于他的六世祖王纲。王纲文武兼擅,洪武四年(1371)曾受刘伯温的推荐,历任广东参议等职,后在增城死于国难。历经六代家世传承的记忆,已构成了阳明思想资源的重要内容,不仅伴随着他的童年成长,而且成了他晚年难以磨灭的怀念对象。

王纲之子彦达,即王阳明的五世祖,或许哀痛父亲死得过于酷烈,遂一生屡不应诏,始终隐居乡里,粗衣恶食,躬耕养母,同时又注意子女的教育,常以先世所遗之书课读儿子王与准,一方面对他无任何科举仕进的要求,一方面希望他能维系家族声望。传统中国耕读传家的文化精神,在王氏族人身上也有鲜明的反映。

王与准是王阳明的四世祖,他闭门勤奋苦学,先世遗书一一读尽后,不少年轻后进慕名前来求学,他总是谦逊地推辞说:“我学无师承,不足以教你们。”他又长于为人卜卦测字,均无一不奇中应验,以致惊动了县令衙门,也派人来邀他卜筮,并一而三,再而三,甚至一天之中便好几次来找他。他痛恨主极,遂当着县令的面,烧掉自己占卜之书说:“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为你们这些官老爷谈祸说福。”县令大人听后怀恨在心。王与准则干脆逃入四明山石室中,有一年多都不归家。以后朝廷下令访求民间隐逸,不仅拘押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而且派人深入山区追捕他。他听说后又向更远的深山躲逃,不幸途中坠崖伤了双足,遂被来人抓住带出。朝廷使者见他伤势颇重,但相貌言谈依然坦荡耿直。他详述了之所以烧书逃入深山的缘故,使者听后恍然大悟,不但当场就释放了他,而且认为他的次子王杰人品不错,向他建议以儿子代替入仕才能免罪。他不得已,只好将次子补为邑庠弟子员。王阳明一生讲求孝道,为人坦荡有豪气,显然也继承了家族遗风,始终保持着孟子意义上的大丈夫性格。

王与准次子王杰,即王阳明的曾祖。从儿童时代起,他便有志于圣贤之学,十四岁便已遍读《四书》、《五经》及宋代诸大儒之书。他不仅谨守家庭孝道遗风,而且言行始终以古圣贤为法。

阳明的祖父王伦,字天叙,生竹,凡其所居之处,均无不种有茂密的竹林。自己每天在竹林中啸歌咏诗,将挺拔苍翠的竹林当成他直谅多闻的好友,根本就不以外部世界的纷华势利为意,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王阳明后来之所以“格竹”,即与祖父喜欢种竹所提供的生活环境有关。

竹轩公从小受父亲王杰庭训,德业声名早就传播在外,无论浙东或浙西的大家豪族,都争着延聘他为自家子弟的老师。而经他指点的及门学生,无论贫富,举凡人品学问,往往都极为可观。他一生好读《仪礼》、《左传》、《史记》,雅善鼓琴。王阳明后来谪居修文龙场,艰难困苦之际,也教人调曲唱歌排忧。清康熙年间,田雯巡抚贵州,散步街头巷里,便不时听到歌声霭霭如越音,一打听才知道是王阳明夫子所教,数百年流传不断,可见影响世道人心之深。而考查其渊源来历,则可追溯至其早年跟从祖父读书习乐,离不开竹轩公潜移默化的教诲。竹轩公家居贫穷,但孝悌传家的风气,始终一如往昔,甚至影响到乡里,人人都以为是敦睦治家的楷模。

竹轩公极为了解王阳明的性格,一方面深知他将来必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又担扰他的豪迈不羁。王阳明一生也深受祖父影响,家族的强烈认同感时常流露于他的诗文,表现为重气节、讲孝道合为一体的人格品性。王氏家族长期积仁累德,但真正发生巨大变化仍要到王华及王阳明两代才有可能。王阳明的出生则不仅意味着家族的巨大声光荣誉,而且更预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时代的到来。

王氏家族积仁累德的经历,已在呼唤王阳明的出现。王阳明的出现则极大地提高了“浙学”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预示着“浙学”与“黔学”即将发生历史性的交融,从而形成席卷天下的心学思潮。(责任编辑/吴文仙)

上一篇:以书相伴 启智补拙 下一篇:哲学“不是”什么?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